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26)380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更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人们对于死后安葬的“百年福地”即为重视,特别是身份尊贵的人。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更是如此。例如秦始皇陵,昭陵,北宋皇陵等。都是历代帝王的“百年福地”。皇陵的工程量之大。加之当时劳动效率不高,所以一般在历代皇帝继位伊始便开始建造自己的皇陵。

但乾隆皇帝作为清朝顶峰时期的帝王,却没有在继位后像之前的帝王一样,立即修建陵寝,而是在乾隆七年才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在陵寝的选择上并未遵循“昭穆”之制葬于雍正皇帝的清西陵。这是为什么呢?

一、清东陵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在他入关后的之一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就着手为自己寻找百年之后的安寝之地。在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并先后派出多为钦天监的官员进行这项“百年工程”最终钦天监大臣们人为距离北京东侧125公里的马兰峪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而顺治为了清朝可以繁盛百年,需要亲自去确认。在顺治八年时与大臣一同来到马兰峪进行确认。同时负责寻找福地的官员为顺治讲解到。这里山脉纵横环绕,高低错落,同时在两山相对形成山口,两河河汇集于此。形水流丰富的水口寓意连绵不惜。

马兰峪整体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风水学”中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气势。和古代追求得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并且马兰峪地界风景秀丽。所以顺治皇帝就选定了此地为清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希望以后的历代帝王可以传世万代。

顺治帝的孝陵就选定在了东陵的中轴线的位置,其余安寝在东陵的皇帝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分列与孝陵两侧。依照山的走势沿东西呈扇形排开。从西到东分别是定陵,裕陵,孝陵,景陵,惠陵。清代的10位皇帝中5位皇帝葬于此处。

二、清西陵

按照顺治帝的安排他的子孙应该都安葬在清东陵,可是到了顺治帝的孙子雍正皇帝在选择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时却未选择东陵而是选择了在距离北京西98公里左右的永宁山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清西陵。那么为什么雍正没有选择和父亲葬在一处?

当时雍正给出的说法是清东陵的朝阳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沙石,实不可用”但后来嘉庆帝的昌陵确实发现了漏水的问题。另有一种民间传说是由于雍正帝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在百年之后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所以选择不与康熙皇帝同穴。

所以在距北京西侧95公里的永宁山附近兴建了另一个陵寝清西陵。雍正认为,清西陵的永宁山属于天地聚合的地方,阴阳汇合。山水相依,山脉连绵是作为百年吉穴的不二之选。所以选在此地安穴也可以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

三、乾隆两难得选择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乾隆在继位时已经25岁了,对于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他已经过完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了。所以在他继位之初本应着手修建自己百年之后的吉穴。但由于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的泰陵之中。而顺治和康熙则葬在清东陵之中,让乾隆帝犯了难。

根据祖制“昭穆”之制也就是说应该子随父葬,但若乾隆皇帝跟随父亲安葬在清西陵那么未来乾隆帝的子孙也应该跟随自己的父亲葬于清西陵。那么清东陵只有顺治帝和康熙帝的陵墓了。所以乾隆进退两难,这一拖就是七年。

同时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传说雍正帝可以成为皇帝是因为康熙皇帝在晚年时期对雍正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非常的喜爱。在正史中也有记载在康熙的晚年将弘历接到宫中抚养,并且亲自进行教导。

要知道康熙帝子嗣众多,那么孙子也非常多。可能有的孙子孙女一年也就见到自己的皇爷爷一两次,甚至康熙帝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而能将弘历接进宫并且亲自教导足以说明康熙对弘历的喜欢程度一定不低。而在康熙的教导下弘历自然对自己的皇帝爷爷也十分的崇拜。

弘历既想和崇拜的皇帝爷爷葬在一起,如果葬在一起就破坏了祖宗的礼法。所以在大臣们的意见下乾隆皇帝选择了清东陵。与自己的祖父

康熙皇帝葬在一处。但若自己的子孙按照“昭穆”之制与自己葬在一起,未来清西陵只有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

于是乾隆皇帝更改祖制将一贯的“昭穆”之制改为“兆葬之制”。所谓的“兆葬之制”,父子分开安葬,即“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就是孙子随着祖父安葬。这样的方式避免了清东陵或者清西陵出现陵寝过少或过度的现象。

乾隆时期作为清朝的鼎盛时期。圣水峪作为乾隆皇帝吉穴峪陵的所在地他的墓穴自然是清东陵中最奢华的。8对雕工精细的石生像,玉带河的三座一孔桥不仅雕工精美而且在清朝陵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地宫内还有数不胜数的佛雕,这与康熙生前信奉佛教有关。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这座清陵在清朝最繁盛的时期无论是耗时或是工程的精美程度都是清陵中的巅峰之作。清峪陵从乾隆八年开始,历时9年耗费203万两的白银建成陵寝,在乾隆离世之后就安葬在此。

所以在乾隆晚年时期曾经下昭要求自己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永琰百年之后必须跟随自己的祖父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在乾隆之后的六位皇帝中除了宣统皇帝没有葬于清朝的皇家陵寝挖,其余的五位皇帝基本是按照“兆葬之制”进行安葬。

由于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让乾隆帝颇为苦恼,但最后在更改昭穆制为兆葬之制后问题完美解决。即遵守了中国古代的孝悌之礼,让先辈有后辈陪同。同平衡了清东陵和清西陵所葬皇帝的数量。

清东陵与清西陵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皇家陵园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虽然期间清东陵与清西陵都曾被盗,但他还是为我们现在了解清朝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9/22835.html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雍正生前有三大宠臣 三人为何不被乾隆认可

雍正生前有三大宠臣 三人为何不被乾隆认可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帝宠臣,为何不被乾隆认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权者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其下属的权势地位、身后之名。对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这对脾气秉性、统治方式、所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的父子帝王而言,这句俗语显得尤为贴切。雍正皇帝对于大清王朝...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对关羽为何会发动襄樊之战?对蜀汉战略有何影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原本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虎头蛇尾,不仅没能拿下襄樊,反而丢失了蜀汉在荆州所有的根据地,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蜀汉也因为此战让蒸蒸日上...

朱元璋一个癖好让臣子和妃子直呼受不了 这个癖好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一个癖好让臣子和妃子直呼受不了 这个癖好到底是什么

对朱元璋的一个什么癖好?竟让妃子和大臣都直呼受不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好像在小编的记忆中,能做皇帝的都有一些莫名奇怪旁人无法理解的癖好。而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有着怪癖的皇帝吧!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充满着很多魔幻以及带有...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死后,刘备为何没有追谥他,是在怨其丢失荆州之过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羽获得人生的第一个谥号,已经是他薨后四十年的事情了。季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的季汉政权已经到了国祚的最后三年。一、刘备是没有资格追谥关...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夏侯渊被小将黄忠斩杀,造成的震撼是巨大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输给了黄忠,确切地说,是输给了黄忠和法正,因为黄忠采取法正的计谋,用骄兵之计,将夏侯渊斩杀。试想,如果夏侯渊断黄忠水源,能取胜吗?为何夏侯渊放弃围困,只想...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永平元年(291年),西晋楚王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联合皇后贾南风诛杀辅政大臣杨骏,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但是不久司马玮就被贾南风处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何司马玮会被自己的嫂子贾南风出卖,而被迅速除掉呢一,出身皇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