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的吗?真相是什么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雍闿杀害了蜀所署太守正昂,并挟持张裔投奔东吴。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就在此时,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并与牂柯太守朱褒响应雍闿的叛变。一时间南中纷乱四起,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顽强的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很受当地土著和 *** 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得到南中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由于孟获的游说,当地土著纷纷相信了孟获的话,就此与孟获一同造反。
为了稳定局势,防止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就此崩塌,诸葛亮决定先安定国内民众、吏士,蓄积粮食,派邓芝、陈震和东吴修好,同时休养生息,并在公元225年三月时亲率大军平定南中之乱。出征前,参军马谡在为诸葛亮送行的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亦接纳此建议,他分兵三路,先是平定了高定、朱褒与雍闿,而孟获则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当时蜀汉三路大军汇合,准备征讨孟获。诸葛亮听到孟获很受当地人喜爱的消息后,便想通过生擒迫使孟获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为此,诸葛亮不惜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此让孟获彻底对他臣服,并彻底平定了南中。
有人认为,七擒七纵不过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情节,但实际上,历史上也是有七擒七纵的记录,不过与小说不同的是,诸葛亮最初南征要讨伐的并非孟获,而是雍闿。夷陵之战失败以后,雍闿便在益州郡杀害太守谋反,后归顺吴国。正是因为雍闿的煽动,导致南中数人响应了他的号召,南中彻底叛乱。后来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雍闿以及高定被杀,孟获则带领叛军继续作战。看起来,正是因为诸葛亮彻底将孟获打服了,孟获才会臣服于诸葛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边疆夷族的叛乱并不简单。
当时马谡建议的“攻心为上”,攻的不一定非得是孟获,最初要攻的人是雍闿、牂牁太守朱褒以及越巂夷王高定等人。不过这几个人都在平乱的过程中被杀,而诸葛亮也似乎一点都不在意所谓的攻心为上,反倒是对于孟获这个后来的反叛者,诸葛亮处处手下留情,还三番五次的加以笼络。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孟获在当地很得民心,这既是雍闿派孟获去“诱扇诸夷”的原因,也是诸葛亮愿意一再容忍的原因。正因如此,诸葛亮绝不是要用所谓的七擒七纵将孟获打服,毕竟如果有这么容易就能平定蛮夷的叛乱,早在刘备时期就可以这么做了,何至于要等到南中叛乱时才想起来这么一出。诸葛亮当时这么做,是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在夷人当中有影响力的人臣服,再通过这些人的影响力去安抚当地百姓。而诸葛亮用的方式也很简单,他反复的打败、俘虏、释放孟获,最终让孟获达到畏惧他的效果,同时还继续让孟获出任当地的官员,其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如果孟获不听话,诸葛亮完全可以换一个人上台顶替孟获。为了不成为下一个雍闿,孟获只能选择归顺诸葛亮。
笔者认为,所谓七擒七纵,不过是诸葛亮用强硬的手段告诉孟获反叛是行不通的,而孟获也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自然愿意归顺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