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明哲保身的诀窍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但正如波峰之前必有波谷,李唐在盛世、中兴之前也遭受过诸如安史之乱这般的重创。幸而还有郭子兴之流挺身而出,把将倾的王朝重新扶起。不过,这“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的郭子仪,好像还有些不正经?
一、公子堆里的武举人
虽说李唐不是如魏晋一般以世族门阀而闻名的时代。但因为相隔不远,且李唐的建立又离不开世家大族对李渊的支持,故而在李唐,门阀大族依然是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享受着大量社会资源。许多出自豪门的年轻子弟,便早早就通过家中的关系树立起自己的名气,或者受荫蔽步入仕途。
但在山西太原的公子堆里,却有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他出身中原赫赫有名的八大姓族之一——太原郭氏,是曾为渭州、吉州、绥州和寿州这四州刺史的郭敬之的次子。这个年轻人即是郭子仪。虽然出身豪门,父亲也是一位文官,郭子仪却参加了武则天时期的武举。且令父辈们惊讶的是,他还真就在武举获得了“异等”的成绩,并凭自己的努力以从九品下的武职走上了仕途。
此后数年,郭子兴活跃于军中,并不断得到升迁:桂州都护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郭子仪于天宝八年(749)成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并兼任横塞军事和安北副都护。天宝十三年(754),他又先后兼任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以及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虽然与父辈们领域不同,郭子仪却终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出自豪门,自己又成长为新一代豪门,这也算是他无愧于自己的出身。
二、起起伏伏的中兴大将
不过若是对历史敏感些,你或许已经意识到:郭子兴活跃于天宝年间。天宝十四年(755),李唐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安史之乱。而就在此前不久,郭子仪刚刚因为母亲去世而免职服丧。因此在危难之中,他只得被“夺情”复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并兼任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军迎击安禄山叛军。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作为唐军重要将领,领导或参与了击退安禄山、史思明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多场重要作战,击败乃至斩杀周万顷、高秀岩、阿史那从礼、崔乾祐等叛逃唐将、敌将。他也因功跃升为肃宗朝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乃至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等。
然而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在同史思明的对战中狼狈败退。彼时正得唐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正对手握重兵又为人正直的郭子仪心有不满,故而将这场战败的责任尽数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对鱼朝恩的污蔑信以为真,尽然真的夺去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系、李光弼等将其取代。
可肱骨终究是肱骨。正如先前郭子仪被夺情启用一样,肃宗上元元年(760)朝廷急需有人领兵应战,郭子仪便又在众人的推举中被复用。虽然只见眼前私利的鱼朝恩继续插手阻挠,郭子仪最终还是被进封为汾阳郡王,任朔方、河中、北庭等多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过等军的兵马副元帅……
从武则天时期入仕,到唐肃宗时期被夺权,历经五朝,这可谓是郭子仪仕途的之一次大起伏。而在此后唐代宗时,因遭宦官程元振记恨,郭子仪这位为大唐续命的老将又被夺去军权,并被派去督建皇陵。唐德宗时,郭子仪因劳苦功高而进位太尉,赐号“尚父”,却还是被罢免了军中职务——这一次,宦官的谗言是小,唐德宗对郭子仪的忌惮是大。
三、晚年风流与无奈保命
至德宗时,郭子仪已是朝中难得的七朝老臣,更是军中备受敬仰的定国大将。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新继位的唐德宗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对郭子仪心生忌惮。对此,郭子仪虽满是无奈,却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甚至为了进一步打消德宗对自己的担忧以保全家人,郭子仪还不惜“自毁声名”。
其实早在唐代宗时期,在代宗又一次准备赏赐屡屡建功的郭子仪时,郭子仪就曾提出自己无需高官厚禄,只想再要几位美人。这当然不是郭子仪不在乎家国大义而沉溺美色,而是他在那时就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位置过高,应该急流勇退。所以当继承唐代宗衣钵的唐德宗想要削弱自己的时候,郭子仪不仅温顺接受,还主动投入家中美人的怀抱。
尽管后来因这晚年风流沦为他人谈资,郭子仪本人却并不在乎。恪守君臣之道被坚持了大半生,早已成为他为人处世之精神的一部分。虽说离开心爱的军营颇为无奈,郭子仪作为一家之主也愿意用自己不剩几年的前途换一家人远离“功高震主”的风波而平平安安。修身、齐家、治国,还平了天下,若如此的郭子仪都还不是正经人,那李唐一代恐怕也没人堪称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