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10)410

从朱高炽的谥号是“仁”,“仁”代表的是通情达理,仁慈宽厚。朱高炽仅仅在位不到一年,为什么能够承担得起“仁”这个谥号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面对政敌,选择宽容

朱高炽身为皇帝朱棣的儿子,他的之一个政敌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煦威武霸气,与朱棣十分相似,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

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是朱高煦硬生生的撕出一个口子,让朱棣得以逃出生天。东昌之战,朱棣战败,南军在后面追杀,多亏朱高煦带兵及时赶到,阻止南军的追击。

朱棣在浦子江口准备渡江,直抵当时的都城南京城下时,遭到了南军的全力防守,迟迟不能渡江。就在士兵疲惫,朱棣打算撤退的时候,朱高煦率领兵马抵达浦子江口,协助朱棣强行渡江,然后在内奸李景隆的协助下,兵不血刃的攻入南京城,靖难之役宣布成功。

每一个父亲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棣也一样,相比于朱高炽,他更加喜欢朱高煦。朱高炽长相肥胖,走路都得需要两个太监扶着,更别提骑马射箭了,一看到头就疼,但是他却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嫡长子。

况且朱高炽也并不是没有功劳,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到宁王的地盘找救兵,在这一段时间内,是朱高炽一人率领北平城内十万左右的兵马,抵挡住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如若没有朱高炽,北平城一破,朱棣的根据地落入建文帝之手,那基本上靖难之役就可以宣布失败了。朱高炽虽然仅此一功,但是却能够媲美朱高煦的数功。

朱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询问打天下的武将,大部分的武将都认为朱高煦更加适合太子之位(朱高煦与武将关系良好)。询问文臣,大部分的文臣都认为朱高炽更加适合太子之位(朱高炽与文臣关系良好)。

朱棣一直犹豫了一年两个月,在解缙那句:“好圣孙”(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是朱棣最疼爱的孙子,平常批阅奏折带着,打仗也带着,完全是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下,才决定于永乐二年二月将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召到南京,立为太子。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按道理来说,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斗争到这时应该到头了,但事实却是皇位之间的斗争,只要除太子之外,还有别的皇子在皇帝身边,那么皇位之间的斗争,只要皇帝一天不驾崩,那就一天也不会到头。

朱高炽成为太子,而朱高煦则封在云南,但是朱高煦却不想到云南,一旦到云南,他就远离朱棣的身边,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高煦明白朱棣的心里是有他的,所以他仗着这一点,死死的赖在南京不肯走,再加上当时朱棣正准备着北京的修建工作,时不时的就会到北方的边界去巡视,干脆就让朱高煦别走了,待在自己身边,南京留给太子监国,朱高煦则跟着自己到北边巡视边界。

这时的朱高炽虽然已经成为太子,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朱高煦却占据了上风,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朱高炽就是处于这样的处境之中。朱棣时不时的就到北方巡视边界,而朱高炽则必须得呆在南方监国,便宜了朱高煦天天呆在朱棣的身边。

朱高煦收买朱棣身边的侍从、近臣,不断的打朱高炽的各种小报告,以及诬陷朱高炽。朱棣一天听到朱高炽的不良信息,或许并没有什么疑心,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朱棣的疑心大增,为了打压朱高炽,朱棣瞄准 *** ,对 *** 进行接连不断的打击,解缙、耿通等人接连死于朱棣之手。

最危险的那次当属永乐十二年。这一年,朱棣北征瓦剌班师回朝,朱高炽不知道是出现了什么状况,朱棣的人都已经到了,准备工作却还没有准备好。朱高煦趁此时机,大进谗言,以至于朱棣大发雷霆,将 *** 中的洗马杨溥、学士黄淮、司经局正字金问等一大批 *** 的骨干成员抓入监狱。

众臣眼看着太子之位不稳,害怕将来遭到朱高煦的清算,随风倒向朱高煦,朱高炽之一次尝试到众叛亲离的味道。

朱高煦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当一个反派,而不是一个成功的反派。得意的朱高煦经常在公共场合发出感慨:“我这么威武雄壮,难道不是很像李世民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这一点朱棣十分明白,这为朱高煦的落败打下一定的基础。

朱高煦除了日常发出不知死活的感慨之外,还敢私自招兵三千多人,纵容这三千多人在京城内外肆意杀人。最让人觉得要命的是,朱高煦竟然敢私自使用皇帝的器物,打造兵器,简直是狂到没边,自己找死。

再加上当时的时间点很敏感,北京城已经修建完成,迁都迫在眉睫,也就是在这一两年之内了。

朱高煦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朱棣一回想起来都感到后怕,于永乐十四年,将朱高煦关在西华门内,放话要将其废为庶人。

如果说换成别人,肯定是巴不得朱高煦早点废,怎么可能会为朱高煦求情,但是朱高炽却不一样,他站出来为朱高煦求情,朱棣怒斥他:“你难道不知道你这是在养虎为患吗?”朱高炽却表示:“我愿意用德来感化他!”

在朱高炽的苦苦劝说下,朱高煦才得以保住王位,在永乐十五年三月,就藩山东乐安。朱棣的这个举动明显是为朱高炽着想,山东正处于北京城的眼皮子底下,只要朱高煦稍有异动,朱高炽就能够立刻镇压。

身为太子兼长兄的朱高炽真是糟心,二弟朱高煦丧失了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资本,本以为可以安心了,却没有想到三弟朱高燧看到二哥朱高煦丧失争夺皇位的资本,蹦了出来与自己争夺皇位,成为自己的第二个政敌。

朱高燧学着二哥朱高煦,买通朱棣身边的近待,不断的向朱棣报告各种关于朱高炽的不良信息。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千户,因为贪污,被朱高炽贬到交趾,立功赎罪。后来朱高炽看他态度良好,又立了不少的功,将其赦免。

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是当这件事从朱高燧买通的近侍口中说出来就不平常了。原本普通的罪犯,被近侍说成是钦定的罪犯(朱棣他日理万机,根本记不清楚),而朱高炽私自释放钦定的罪犯,很明显是在冒犯朱棣的权威,朱棣是绝对不能忍的。

也因此,刚刚得到释放的陈千户立刻被抓起来,迎接他的不是改造,而是死亡。

朱高燧虽然在靖难之役中并不出彩,论功劳根本比不过他的两个哥哥,顶多也就是个附庸角色,但是他的胆子却是相当的大,竟然敢谋杀朱棣。他与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王射、宦官杨庆的养子谋划毒死朱棣,伪造诏书,废朱高炽,而立他为太子。

现实很骨感,朱棣的耳目遍布于京城的各个角落之中,朱高燧的计划被朱棣的耳目听到,报告朱棣,朱棣怒不可遏,将朱高燧所有的同伙全部处死,面对面质问朱高燧:“这难道是你想干的吗?”朱高燧颤颤巍巍不敢开口。

就在这时,朱高炽站了出来为弟弟开脱:“这肯定是下人干的,弟弟不知道。”也因此,朱高燧得以保住性命(造反是死罪)。

这时已经是永乐二十一年五月,离朱棣去世仅剩一年,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去世。

如果说朱高炽是假仁慈,那么当他继位,肯定会对朱高煦、朱高燧进行清算,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朱高炽非但不对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位“好弟弟”进行清算,反而每次逢年过节给予的金银珠宝都比其他的王要多。

有的时候朱高煦会对当时的朝政提一定的意见(并不是好心,而是试探),如果没有任何问题朱高炽也会选择采用。

俗话说“自古无情帝王家”,试问纵古至今有几个太子能够像朱高炽一样宽容弟弟。

敢于反驳朱棣的无义之举

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朱高炽下了一道命令,赦免他父亲朱棣因靖难之役惩罚的大臣家属,不但赦免,而且还给予土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朱高炽这一道命令在当时的大臣看来,是大逆不道,朱棣驾崩不到五个月,年号用的都还是朱棣的年号,却打朱棣的脸,说出朱棣是昏君,这哪里是一个儿子该干的,简直就是畜生。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赦免也就算了,朱高炽竟然还敢在公共场合宣称:“建文旧臣方孝儒这类的,都是忠臣!”要知道,他的父亲恨方孝孺,可谓是狠到了骨子里。诛九族,大部分人都听说过,然而朱棣却诛了方孝孺的十族,这第十个族就是与方孝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朋友。

与方孝儒一样忠于建文帝的黄子澄、齐泰、黄观、景清、高翔等人,均被灭族,其中以景清、高翔最为突出。朱棣不当灭了景清一族,而且还将景清所在的村子屠戮殆尽,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而高翔不但被灭族,连祖坟都被朱棣挖了,命当地的人世世代代都要骂高翔。

只要是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朱棣都在他们的头上安上了奸臣这两个字。而现如今朱高炽却敢在根基未稳,朱棣的尸体还没凉透的情况下,纠正朱棣的错误,明确表示建文旧臣并没有错,错的是朱棣,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秦二世当年篡了扶苏的皇位,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正统,不顾天下百姓已经接近极限,一股脑的学习秦始皇,又是修阿房宫,又是修皇陵,又是巡游天下,以至于政权灭亡。

秦二世宁愿冒着政权灭亡的危险,也要显示自己的正统,朱高炽与之相比,足以看出朱高炽当时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是有多么的伟大!后来辅佐朱高炽朱曕基开创盛世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果真没有看错人,朱高炽真乃一代贤君。

以民为本

永乐年间,朱棣下西洋、征蒙古、降安南、修大典、迁都顺天,在现在看来,每一件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事情,在当时也是,但是在这每一件彪炳史册的事情背后,是百姓用血肉筑起来的盛事。

户部尚书(负责掌管国家财政)夏原吉查看国家财政,发觉财政困难,极力阻止朱棣北征,但是阻止不成,自己反而琅珰入狱。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朱棣依旧坚持北征,可见朱棣好大喜功的程度。

朱高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一继位就停止了永乐年间的一系列劳民活动,就比如下西洋。与民休息的同时,朱高炽也尽量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山林川泽原本只是属于皇室,然而朱高炽却将大部分的山林川泽开放,与百姓一起使用,增加百姓的收入。

每逢一个地方发生灾情,朱高炽不但免除当年的税粮,而且还发放粮食振济。户部曾经为朝廷作打算,觉得朱高炽这样的行为不妥,只会大幅度的透支国家财政,希望朱高炽能够在灾荒之年放贷,这样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国家也能够有收入。朱高炽的反应是,都到这种时候了,还论那么清楚干嘛?直接振济。

封建王朝能够像朱高炽这样一心为民的皇帝少之又少,一个朝代顶多也就是那么几个。就拿明朝来说(不包括南明),总共十六位皇帝,真正一心为民的皇帝,也就是只有朱元璋、建文帝、朱高炽、朱曕基、朱祐樘。

结语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也没有那么的深刻(驾崩的太早),但是却足以看出他是一位以仁孝治天下的皇帝,就算是十年,百年也是一样,绝对不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好大喜功而耗尽民脂民膏,这样的皇帝足以承担得起“仁”这个谥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0/25201.html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的相关文章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如此艰难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穷兵黩武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如此艰难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穷兵黩武的北伐

对诸葛亮明知北伐艰难,为何宁愿冒着“穷兵黩武”之名,屡屡北伐?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用五个字道出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本意,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此,他还有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原因。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初中课本上就学过的...

废掉胡皇后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会后悔

废掉胡皇后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会后悔

胡皇后在朱瞻基登基后被立为皇后,后来因无子被废后。 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废黜后,就受到了张太后的同情。此后宫中但凡要举行宴会活动,张太后就会把胡善祥引到孙皇后的上首去坐。这也是对明宣宗无声的抗议。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上...

魏延到底该不该死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还要杀他

魏延到底该不该死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还要杀他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弥留之际为什么坚持斩杀魏延?魏延到底该不该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大将,在汉中之战过后,魏延由于战功卓著,被升为汉中太守兼任镇北将军,后来魏延一直在汉中替刘备镇守城池,并且在汉中魏延发明了一个战略,叫:“错守诸围之法”,...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还不知道:长平之战后,廉颇去了哪里?最终是什么结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此战,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加不利,于是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并派出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到战场后,赵括选择...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

庞统临死前为什么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庞统临死前为什么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庞统临死前,为何说刘备说是被诸葛亮给骗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刘备爱才,除了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的手下还有其他厉害的谋士,其中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肩的,当属庞统。庞统与诸葛亮一个称为“凤雏”,一个称为卧龙,同在刘备麾下拜为中郎将。可惜庞统...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入主成都时,赵云为何劝阻刘备分田地给诸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