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接班人真的时姜维吗?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诏,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而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便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显而易见,在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成为了他的真正接班人。其实,这个决定是诸葛亮生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他密奏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推荐蒋琬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姜维呢,这还要从蒋琬这个人说起。
01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年少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后来,蒋琬以书佐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被封为广都县县长。蒋琬认为自己不得志,在任期间,“众事不理,时又沉醉”,让刘备非常不满,甚至想要杀死他。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
诸葛亮: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
刘备这才饶蒋琬不死,只是撤了他的职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再次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这中间,诸葛亮肯定又没少帮忙。223年,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蒋琬被任命为西曹掾,之后升为参军,成为诸葛亮丞相府的高级属官。230年,相府长史张裔病死,蒋琬接替其职,坐镇成都,负责调拨军粮、征集军队,来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行动。
翻阅史书可知,诸葛亮每次需要出征用兵时,蒋琬的角色就是负责帮助诸葛亮解决补充兵源、筹集粮草以及粮草的运输问题。而且,诸葛亮在蜀汉当政时期,频繁用兵征战,可尽管如此,蒋琬却依然能把后方的兵源、粮草辎重等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蒋琬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诸葛亮和刘禅经常说,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可见一斑。
02
孔明举荐蒋琬的真实用意
先说诸葛亮为何没有举荐姜维作为他的“接班人”?
演义中的姜维是诸葛亮的衣钵弟子。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凉州上士”。在演义中,诸葛亮将姜维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他临终前,将一生所著的兵书、八卦图都传给了姜维,还传给他诸葛连弩制造之法。可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却没有举荐姜维这位有志青年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而是诸葛亮死后19年,姜维才作为接班人,接过北伐的接力棒。
姜维是难得的大将,如果一开始选他作为接班人,他可能会穷兵黩武,成为像钟会一样的权臣,迷失自我,狂妄自大,耗尽蜀汉仅有的国力,而且他是一名刚刚投奔不久的降将,资历也很浅。所以,综合这些因素考量,姜维最终被诸葛亮放弃了。
诸葛亮: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陈寿: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从这些人的评价来看,诸葛亮选择蒋琬,是有远见卓识的。
之一:从蒋琬的阵营来看,他属于荆州集团。蜀汉政权主要由三股政治势力,其中荆州集团居于权力的顶部,第二层是东州集团,最后一层才是益州集团。这个权力格局可以说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从刘备入川开始,就一直遵循这个原则,相对稳定的权力互牵与制衡,是维持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荆州集团必须放在首位,而蒋琬是荆州人,投靠刘备的时间很早,这也是他能够接替诸葛亮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从蒋琬个人的能力来看,是难得的人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此而论,蒋琬是比较幸运的。从刘备入川开始,从他担任尚书郎直到他代替张裔为长史,成为丞相府的更高副手。一直以来,诸葛亮对蒋琬非常赏识,一直将他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而自从遇到诸葛亮这位伯乐,蒋琬也时时处处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由于连年北伐,诸葛亮每离开成都,都会将朝中事务完全交给蒋琬处理。蒋琬也很好地完成了各种工作,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第三,蒋琬性格宽厚,善于团结同志,有容人之量。正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蒋琬从来没有公报私仇,能够团结蜀汉内部各个派系。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当时有一些人能力、身份与蒋琬一样,但却因性格问题“落选”。
给蜀汉之一相诸葛亮当副手,蒋琬没有丝毫的骄矜和大意,他以丞相为榜样,尽心竭力,一方面为北伐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一方面谨慎地处理公文,使作为当时政治中心的丞相府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为呕心沥血的诸葛亮实在分忧不少。诸葛亮对蒋琬的办事能力和表现深感欣慰:他没有看错这个故意醉酒的县令。他多次深有感触地对家人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实在是我复兴汉室的好帮手。”
03
接棒诸葛亮后的蒋琬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之后,蒋琬任尚书令。尚书令在汉朝是帮皇帝处理各种政事,掌握的是行政权。此后不久,蒋琬更是获得了蜀汉军权的大棒。而蒋琬的军政大权是刘禅自己托付的,并不是篡夺的,而且刘婵还给蒋琬表以大将军和封安阳侯。这跟诸葛亮生前对刘禅的嘱托以及对蒋琬的栽培都不无关系。
诸葛亮的死,蜀汉一度出现了人心惶惶的局面,“远近危悚”。蒋琬继任后,“既无戚容,又无喜色”,言谈举止和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
汤鹏:蒋琬为广都长,不治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则群僚服。
蒋琬除了治国、治军,统筹国家事务之外,他北伐的思想跟生前的诸葛亮不谋而合,这可能是诸葛亮生前看好他的最关键的原因。而蒋琬掌握军政后的一些作为也印证了“继承诸葛北伐遗志”的观点。掌握军政大权后不久,魏国的形势正好是公孙渊动乱,蒋琬领蜀军进军汉中,一边观望机遇等待魏国动乱,一边试图与东吴和羌胡等少数民族合击魏国。屯兵汉中6年,魏国不敢冒犯,而且也曾积极派遣姜维多次主动出击。此后更是不顾费祎和姜维的劝阻,大造船只曾试图大胆地沿水路进攻魏国。
就在蒋琬驻军涪县时,他却病倒了。公元246年,蒋琬病死,后主刘禅下诏,“谥曰恭”。众所周知,刘禅治国并非能人,而在刘备、诸葛亮相继去世后,蜀汉朝廷并没有发生混乱,并没有陷入宫廷权力争斗等各种王朝最容易发生的怪圈之中,还一直坚持了30年,可以说,与蒋琬大臣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蒋琬虽然没有继续实现北伐,但他继续遵循诸葛亮的治国方针,确保了蜀汉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正因为蒋琬的治国之功,他与诸葛亮、董允、费祎被后人合称为“蜀汉四相”。而一代贤相的丰功伟绩,也证明诸葛亮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