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的坏名声是如何传出的?他怎么让商朝走向亡国?
提起商纣王,大家能想到的一定是《封神榜》当中那个沉迷妲己美色,视人命于草芥,无恶不作的大暴君。但历史中真实的商纣王果真如此吗?其实,真实的他与书中的描写截然相反。纣王在位期间,曾经大力扩张版图,拓土渤海,征服东夷,希望能够统一古代中国,其雄才大略不输嬴政。那商纣王的坏名声究竟是如何传出的?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亡国的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纣王灭国,其实,他堪称是帝王的不二人选。《史记》中如此评价年少时的纣王: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由此可见,他不仅头脑聪慧,善于辩论,而且身强力壮,堪比猛兽。这样的人坐上王位,即便是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勋,至少也不会做出极度昏庸之事。在纣王当政的30年时间内,他根本没有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滥杀无辜,宠幸妲己,不理朝政,反而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都有建树。
从军事上来看,他致力于开拓疆土,拓土渤海,征服东夷,架起了地区沟通的桥梁。从经济上看,他鼓励农桑,推行牛耕,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从政治上来看,他整顿吏治,在朝中肃清内部异己势力。总而言之,纣王在位期间,一度使得商朝达到巅峰状态。
既然功勋如此显赫,为何纣王还会在大战中惨败,沦落为亡国之君呢?原因有三点。
首先,从客观原因来说,商纣王已是商朝的第31位天子,他在上位之时,社会已经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商朝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长久以来,奴隶主对于广大奴隶进行着非人的压迫,他们不但要承担日常的苦力工作,还有被殉葬、被祭祀的生命危险。但奴隶主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些他们眼中做牛做马的奴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心中绝非没有反抗之心,只是在找个时机爆发出来。
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在商朝后期也已经擦出了飞溅的火花。众多因素的驱使下,整个社会结成了一枚大型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
其次,商纣王虽然在军事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对敌方的军事实力产生了极其错误的判断。当时,商纣王把自己国家的绝大部分兵力都用在了征服东夷的战场之上,导致当时的国内兵力匮乏,即便是周武王已经带兵兵临城下,商纣王也仅能组建起一支战斗力低下的临时部队。可以说,商纣王的这一次军事失误,直接就造成了整个国家的覆灭。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商纣王有着很大的性格缺陷。虽然说商纣王不像书中所写的那般荒淫无度,残暴不仁,可他依旧不算是一名讲究君臣之礼的明君。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让他身边缺乏敢于忠言劝谏的的良将,这为他的亡国命运奠定了基调。
郭沫若在考证过商朝真实历史后,专门为商纣王做了一篇翻案文章,说“后人是深受周人宣传的毒”。1958年, *** 在谈话中也同意了郭沫若的这一番考证。所以说,真实历史中的商纣王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那周人究竟为什么要抹黑商纣王呢?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商纣王时期水平一度达到巅峰,实力很强,但当时武王所建立的周王朝呢?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周武王心中像明镜似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功并非实力取胜,而是通过偷袭得来的,这样,天下人怎能服他呢?
因此,他迫切的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笼络民心,稳定政权,这才故意编造了一些故事来丑化纣王。所谓人无完人,纣王所作的一些事情原本只是君王都会犯的通病,但武王故意将这些缺点无限放大,再加以文学渲染,这才让商纣王的大名遗臭万年,成为了昏君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