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奸臣丁谓,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
对那些喜欢阿谀奉承领导的小人们,我们常常用溜须拍马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大家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其实,这简单的四个字成语却来源于两个典故。
溜须的典故来源宋代,宋真宗丁谓是主管财政事务的副宰相。而当时的宰相是名相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言听必从的。
在一次宴会上,寇准喝汤把自己的胡须弄脏了,丁谓立马起身为其揩拂胡须,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就是“溜须”的由来。
至于拍马则是来源于元代,元代是游牧的蒙古民族得的天下,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更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
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
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后来,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创造出溜须典故的小人—丁谓,是为何一步步高升成为一国宰执的,他到底有那些过人之处?
自古以来能在斑斑史册留下大名的人,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其都是一些能力出众之人。而丁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才华出众,多才多艺,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天才。
丁谓(966~1037年),字公言,小字谓之,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河北。从小丁谓就表现得很优秀,机敏聪颖,过目不忘。
早年,丁谓随做官的父亲丁颢在泾州。其父亲同僚窦见丁谓聪明机灵,颇有才气,称赞道:“此儿将来必定做大官。”于是将女儿相许。
而才华出众的丁谓也确实不负众望,淳化三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丁谓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
淳化年间(990-994年),峡路一带少数民族因不堪压迫,在边境地区纠众造反,年轻的丁谓奉命前往处置。这些人熟悉山川道路,攻占州县,掠夺男女,与官府为敌。
他一到此处即下令停止进军,孤身冒险入溪洞会见其首领,晓谕朝廷安抚之意,并宣称带有皇帝诏书,一律赦免不杀。
并且赠以锦袍、银帛,使他们感激涕零,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表示愿意世代奉贡朝廷,并将誓言刻录石柱,竖在边境上,西南地区从此得以安宁。
此时的丁谓的表现完全是一派名臣作风,有勇有谋,孤身犯险,以一己之力平息干戈,真可称得上不惧艰险的英雄。
而后丁谓采用以盐换粮的办法,解决夔、万诸州军饷之弊,同时也减轻了边民长途解送皇粮的劳苦。他又奏准黔南边民养的马,可以到市场上自由交换。还亲自规划经营建筑夔州城寨,以增强边防。
可以这么说丁谓治理地方的政绩十分突出,他也是凭借自己傲人的政绩一路升迁,进入中央,担任三司使,成为朝廷的重臣。正是在这个位置,丁谓在理财上的天赋得以充分的发挥。
当时全国粮赋十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并随意加码,百姓苦不堪言。丁谓担任三司使后,专门调查,制定相应政策,并奏议以咸平六年户口和财赋收入为标准,此后每年按此数据征收,并报朝廷备案,以利国计民生。
并结合实际情况,编订了一本《会计录》,确定了赋税基数,稳定了税额,结束了财政管理长期混乱不堪的局面,成为后人研究宋代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宋真宗时期,宫中着火,皇帝将重修宫殿的任务交给了丁谓负责。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挖土筑建砖窑烧砖,从外地运输材料进京,还要清理工地上的废墟,任务可谓十分艰巨。但是作为天才的丁谓运用系统规划的思路,想出了一个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他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并为朝廷节省了不少经费。
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单单从此事看丁谓的话,此人是是个难得实干型的政务天才,所以当时的宰相寇准也对丁谓颇为赏识,若是丁谓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估计也是一代名臣。
但是慢慢地丁谓性格中缺陷却暴露了出来,此人品性狡狭,虽然才能出众,但是做事没有底线,不仅没有将自己的理财的天赋用于国家建设上,反而是用在了迎合皇帝的私心上。
当时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朝中大臣皆都上疏劝谏反对,认为此举浪费民脂民膏。丁谓却劝告宋真宗:“陛下有天下之,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如有阻挠,我愿意与他辩论。”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
于是善于逢迎的丁谓成了宋真宗眼前的红人,不久其又领建造会灵观、玉皇像迎奉使、修景灵宫使、天书仪卫副使,为皇帝建造了一批豪华宫殿,利用其理财的天赋,为宋真宗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用于宋真宗的挥霍上。
原本博学多才的丁谓,为了权利变得邪佞狡诈,被朝中诸人斥为“奸邪之臣”。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
而且丁谓此人心胸非常狭窄,他和寇准本是良师益友,深受寇准提拔重用之恩,但是因为开头所说的溜须的典故,丁谓便对寇准怀恨在心。再加上此时丁谓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而宰相寇准为政严正,丁谓为了清除异己掌握大权。
便千方百计罗织罪名极力排挤,天禧四年(1020年),将寇准赶出朝廷,被贬为相州知州,后又贬为道州司马,丁谓还不满足。
乾兴元年(1022年),丁谓又勾结宦官雷允恭,修改“诏书”,把宋真宗病死归罪于寇准,再将他贬为雷州),最后导致寇准客死贬所。丁谓更是趁机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宋真宗晚年,由于身体每况愈下,政事多由刘皇后 *** 。丁谓看到这个情况,果断跟刘皇后结成政治同盟,借助刘皇后之手权倾朝野,将李迪、冯拯等对手一一扳倒,如愿以偿登上自己朝思暮想的宰相的位置,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宋真宗驾崩后,宋仁宗即位,刘皇后成为刘太后,以摄政之名,统领朝中大政。丁谓本是刘太后的同盟,他还以为其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不料刘太后深知丁谓为人,知道不能对其委以大任,借口其为真宗修建皇陵时出现错误,将其罢相外贬。
其实,照实说来丁谓虽然是有奸臣之名,但是其并未做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非但如此,其还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之所以有此恶名,主要是因为其善于逢迎皇帝,没有坚守为臣的底线,满腹才华全都用在了讨好皇帝的身上。
再加上此人心胸狭窄为了打击政敌不择手段,尤其是陷害了于国有大恩的寇准,故此才上了宋史的奸佞录,留下千古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