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为何会让王龁领兵出征呢?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长平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84年,秦、燕、赵、魏、韩五国组成联军共同讨伐齐国,此时,楚国又趁机落井下石,使得齐国几近亡国,而后虽有田单以即墨复国,但是齐国已然遭到重创,国力大损,霸业瓦解,从此跌落了天下霸主的神坛。从这之后,天下进入了秦赵争霸的时期。
公元前279年,鉴于秦赵两国之间的冲突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秦昭襄王见赵国国力鼎盛,两国一旦爆发大战,秦国势必无法迅速解决赵国,鉴于这种情况,秦昭襄王决定与赵孝成王展开和谈,共同瓜分天下,这便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渑池之会”。在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初步制定了互不干涉的条约,秦国得以全力进攻楚、韩、魏等国。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为了进一步削弱韩国实力,命白起率军进攻韩国重镇野王,经过一番大战后,韩国不敌秦国,致使野王城失守,韩国被一分为二——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使得上党郡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韩桓惠王惊恐之余,遣使向秦国求和,并且命上党郡郡守冯亭将上党郡交由秦国。哪知冯亭极其痛恨秦国,遂将上党郡转交给赵国,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
早在公元前270年前后,秦昭襄王就曾调兵遣将进攻赵国重镇阏与,试探赵国实力,却被赵国大将赵奢击败,而后秦昭襄王便搁置了继续大举攻赵的计划,直到冯亭献出之后,怒不可遏的秦昭襄王再度将攻赵之事提上日程。
我们都知道,秦昭襄王在扫清了进攻赵国的障碍之后,是让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王龁领兵进攻赵国,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这就留给了后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前期,秦昭襄王不直接让沙场宿将白起挂帅,而是让王龁领兵出征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王龁自身能力是十分出色的。
王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层历仕三朝,在后白起时代,一度成为了秦国的军事支柱。
王龁早年曾多次跟随白起攻伐天下,显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指挥能力,因而得以被秦昭襄王所看重,得以于公元前260年,进攻韩国,索要上党郡。
起初,秦赵两军相持于上党,而后因赵国接受上党郡,秦昭襄王命王龁主动进攻,王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赵国手中夺取了上党郡,赵孝成王命廉颇率军还击。
王龁在面对早已名扬天下的老将廉颇之时,毫不畏惧,多次指挥秦军猛攻赵军,攻陷了赵国数座城池,直逼赵国重镇长平。迫于王龁的攻势,廉颇被迫指挥赵军退守长平一线,秦赵两国间的这场决战转入相持阶段……
也正是王龁的勇猛与廉颇的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赵孝成王恼怒廉颇“军多亡失”,这才有了后来的临阵换将。
其次,秦昭襄王错估了战争的规模以及现实意义。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转折点之一,在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无一国能够独自抗衡秦国,秦国统一天下成为了一个时间问题。
可是,当时的秦国君臣、赵国君臣,乃至天下各国意识到了这一场战役会从一郡之争,演变成了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的秦昭襄王不过是想从赵国手中拿回本该属于秦国囊中之物的上党郡,给赵国一个教训,使得赵国再度偃旗息鼓罢了,自然没必要使用白起这张王牌。而赵国也不过是想保住上党郡,遏制秦国的发展,但是谁知赵国却在面对秦国的进攻之时屡战屡败,甚至一度退守长平,这便使得秦国君臣看到了重创乃至灭亡赵国的良机,而后战争不断升级,两国不断增兵,使得这场大战演变成为了决定两国国运的决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白起功高盖主,秦昭襄王刻意打压。
白起,于公元前294年的新城之战登上历史舞台,当时他的爵位是秦国左庶长,两年后便被擢升为位居二十等爵制中第十六等的大良造。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白起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爵位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依旧停在了大良造的位置上面,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取得了鄢郢之战的大捷,基本上把楚国给打残了,秦昭襄王这才给白起擢升爵位。
大良造之上还有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以及彻侯这四个等级,不过,秦昭襄王这次为白起擢升爵位并没有按照二十等爵制的设定将白起擢升为驷车庶长或是大庶长、关内侯等,而是将白起封为“武安君”,转为了特殊的封君制度。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白起又取得了华阳之战的大捷,可是秦昭襄王除了赏赐土地田宅之外,并无擢升白起爵位的打算。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秦昭襄王,一个手握兵权、战功赫赫,同时还与权倾朝野的穰侯一系关系紧密的武将,秦昭襄王如若再将白起封侯,他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得了白起,恐怕秦昭襄王自己都不知道。
于是乎,秦昭襄王便尽可能地不再让白起出征,给他立功的机会,后来用白起换下王龁,纯粹是形势所逼。而后,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大捷,想要乘胜追击灭掉赵国,一方面是为秦国的霸业着想,另一方面也有想要以灭国之功胁迫秦昭襄王将自己封侯的打算。
而秦昭襄王为了压制白起,竟然选择了勒令白起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