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10)380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传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所有的朝代中,唐朝可谓到了顶峰,尤其是在女皇武则天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又上了一个台阶,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唐朝做文化交流。她也是非常有手段的,她为唐朝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自从她当上皇上之后,在她死后,皇位究竟要传给谁,这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随着她慢慢变老,大家又一次担心起了这个问题。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虽然当时她为了继承皇位,杀了很多李氏家的子孙,但是还有两个以前的皇帝存在,所以在继承皇位的人选上,她也是非常为难的,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有许多大臣是这样给她建议的,其实你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和先皇葬在一起,和他一起享受后世子孙们的供养。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你的侄子们,你的侄子们不可能像自己的儿子那样,让你进太庙,去供奉你,你想,如果有一天他们做了皇帝,而自己得去供奉姑母的排位,这是很难想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她听了大臣们的意见,自己觉得很有道理,事实也是如此,随后他就把在外面很多年的李显迎接回朝,然后又让他做了太子。但是对于继承人,他的态度并没有那么明显,而是让人捉摸不透,这样不会让政局变的动乱。但是,在这个时候,她对那些继位的谣言也在打压着,不让他们去胡乱猜测,以防发生政变。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突然之间,她竟把所有武家子弟都免了职,赶出了朝堂武,她却把李但最喜欢的两个女人给赐死了,当时李隆基的母亲就是当中的一个。谁都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平衡着各方的势力,她对哪一方也没有表现过度的热情,要好都好,要打压都打压,大家都不知道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所以不管哪一方都规规矩矩,不敢惹什么麻烦。她也清楚的知道,在自己死后,这天下肯定会是李家的,武家根本不可能继承,但是她想武家能够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她害怕自己死后李家的人继承皇位会对武家赶尽杀绝,这也是她最不希望看到的,虽说她想叫李家掌管天下,但是她也不想让武家灭门。所以,她为了让武家的势力扩大,她制造了营州的混乱局面,希望武家可以借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兵权,在以后的政局中,可以有和李家抗衡的资本。她到晚年的时候,感觉特别的累,不想再过多的管朝堂上的事,她慢慢的就对朝堂的事没有那么上心了,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早年被自己忽视的个人生活上了。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人成为了当时她生活中最看重的两个人。他们因长相出众,非常招她的喜欢,很多官员见他们如此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就对他两大大的巴结,有的官员因为夸他们两个长得美,还受到了武则天的表扬。这位曾经聪明果敢的女皇帝,为何现在却变得如此不堪,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他们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做了许多让大臣厌恶,让李家和武家对他们讨厌至极,可想,他们的后果是不会好的。到她晚年的时候,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官员,以非常强硬的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让她不得不把皇位让出来,让太子李显继位,李氏家族又重新掌握了天下。张柬之智慧过人。虽然已有80多岁的高龄了,但是他对李唐江山是非常忠诚的,他比谁都希望,江山赶紧回到李姓手中。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他年轻的时候,在合州当刺史时,有一次他与荆州刺史一起乘船出游,两人谈的非常开心,他两约定有一天谁发达了,要相互帮助。没多长时间,张柬之便入朝当了宰相,他就马上推荐杨元琰当御林将军,保卫皇城的安全,还掌握着御林军的兵权。他又结交了朝廷上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等待时机,逼武则天退位。当武则天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张易之、张昌宗两人害怕武则天去世后,自己无法在这个皇宫生存,所以他们两个就秘密的商量着另谋他路。宰相张柬之认为时机已经到了,不能再拖了,便把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在御林军当中当将军,这样自己就可以直接控制保卫皇宫的禁军了。他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之后,他直接带领500名御林军,直接进入玄武门,直接到东宫找到性格软弱的太子,让他和自己一起去武则天的寝宫。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二张两人听到外面有动静,赶紧出来打听情况,刚好被张柬之碰到,二话不说就把他二人给杀了,然后直接来到她的寝宫。武则天听到外面的动静那么大,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大声问道,是什么人竟如此大胆,竟然以下犯上,张柬之拉着走到武则天病床前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已经让我杀了,她说,既然人已经杀了,还在这干什么,太子还不赶快回到东宫去。这时宰相以强硬的态度说,太不能再回东宫,以前是因为太子年幼,先皇把太子托付给皇上,现在他已经长大,希望陛下传位给太子,以安民心。武则天当然不想让出皇位,但是她也没有办法,只好放手了,第二天太子就登基做了皇帝,江山又回到了李家手中。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李显当上皇帝之后,武则天就不在参与政事,在后宫中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年,冬天的时候她以八十一岁的高龄去世了,她死的时候留下了遗书,说自己死后皇帝的称号可以抹去,封自己为天大圣皇后,自己的墓碑上不要写任何的字,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亲情与爱情,当她生命快终结的时候,她还是选择了亲情,选择与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她的一生是值得敬佩的,她死之前愿意让去皇帝的称号,可见她在心里还是喜欢李治的,只是当时为了自己的目的,她不得不这么做,她的功过,留给我么世人来评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1/41046.html

“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 传给本家不好吗”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罗宪为何会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罗宪为何会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出降魏国,蜀汉灭亡。当时,在蜀汉的西线,防御东吴方向的永安战区,守将罗宪却面临着来自东吴军队的袭击。在蜀汉已亡,东吴又觊觎永安的局面下,罗宪没有选择对东吴妥协,而是选择了降魏,理由是东吴...

裴頠:西晋大臣、哲学家,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

裴頠:西晋大臣、哲学家,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

裴頠(wěi)(267年—300年),字逸民,河东郡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裴頠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官...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家有没有想过,“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隋朝隋炀帝杀兄弑父、荒淫无度,身背骂名千年,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呢,非也!可为啥隋炀帝的种种不堪会流传这么久远呢?你...

刘邦起兵用来七年才坐上皇位 刘邦真的只是靠手下吗

刘邦起兵用来七年才坐上皇位 刘邦真的只是靠手下吗

对刘邦:47岁起兵,历时七年54岁便成为皇帝,他真的只是靠手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序刘邦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历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人们对他的评价主要有正反两个方面。正:1,他参与了推翻秦朝的战争,并且在楚汉战争中打败拥有巨大优势的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反:2...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还不知道:乾隆弟弟弘昼为何人称荒唐王爷?历史上他是真荒唐还是明哲保身?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56年,79岁的愉妃被安排侍寝,太监一脸惊讶,以为皇帝年老眼花看错了,立即贴近乾隆耳根大声说:“陛下,愉妃娘娘快80了,你换个年轻的吧!”万万没想到,乾隆一把打翻桌上的...

杨修如此才华横溢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杨修如此才华横溢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要除掉才华横溢的杨修?这3点原因让杨修必死无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战乱,各方势力为了争霸天下不择手段,争权夺利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曹操生性多疑,死在他身上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杨修的死,更是成为了千百年来热门的话题。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为了博得...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桑弘羊之所以会受到汉武帝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搞钱。这个特长,如果换到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并不是太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能烧钱的汉武帝来说...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投降的人那么多,为何单单于禁被鄙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时期投降的猛将那么多,比如张辽、张颌、黄忠、姜维、太史慈等等,就连一向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也有过不得已降曹的经历。,于禁作为投降中的一人,于禁为什么会被鄙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年纪作为最早和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