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23)481

赵匡胤在夺权成功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四个儿子十分“优待”,优待的结果是,两个莫名失踪,一个莫名夭折,被迫禅位的周恭帝柴宗训,也就活到二十岁。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在后周的朝堂上,人声鼎沸,吵成一团,原来有传闻说契丹将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此时正值周世宗柴荣驾崩不久,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也是继位不足半年,强敌来袭,而主事的符太后是个妇道人家,一时间也六神无主。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什么结局?

最终,在宰相范质等人的提议下,遣派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北上御敌,但大军在行至陈桥驿时,停滞不前,众将士将黄袍加于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原本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借此机会夺了柴家江山,之后,赵匡胤返回开封,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让,赵匡胤登基,是为宋太祖。

周世宗柴荣在驾崩时,尚留有包括周恭帝柴宗训在内共四个儿子,而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虽说留有碑训,口口声声说要“善待”柴家子孙,但事实上,柴荣的四个儿子,一个夭折,两个失踪,包括周恭帝柴宗训,也是仅仅活了二十岁。

虽说赵匡胤登基后并没有对柴荣后人有什么不利,但很多史料也表明,这几个人最终的结局,与赵匡胤脱不了干系,柴荣的四个儿子,三个都没有留下子嗣,唯独有一子,据传闻被大将潘美收养,但也是在赵匡胤的授意下进行的,此子虽然改姓潘,但也算是柴荣硕果仅存的后人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世宗柴荣算是给赵匡胤打了一辈子工。

柴荣原本只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侄子,但因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杀害,因此柴荣便被郭威收为养子,并在其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柴荣称得上一代明君,在其登基后,制定了“三个十年”计划,即“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对内积极任用贤明,对外亲自领兵打仗,因此,后周在柴荣的手里,逐渐壮大,大有一统中原的趋势。

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发展,极有可能就不会有宋朝的存在,但世事难料,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英年早逝的他,将皇位传给了年近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此时的后周,主少国疑,皇帝只是一个年仅七岁的黄口小儿,而军政大权则掌握在赵匡胤、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的手中。

这其中,以赵匡胤最为势大,当时的他,时任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并且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还是周世宗柴荣在世时,火速提拔上来的。

原本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的妹夫张永德,因为这个位置,是禁军的更高职位,掌握着实权,因此一般都由自己的亲信担任,所以,作为柴荣的妹夫,在柴荣登基后,身为亲信的张永德,则一直担任殿前都点检。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什么结局?

但就在柴荣驾崩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柴荣将张永德直接给撸了下来。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在回来的路上,发现一个韦编袋子,命人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道“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就让柴荣心里犯起了嘀咕。

木板从何而来,因何写了这五个字暂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这五个字让柴荣坐立不安,要知道当时的都点检,正是张永德,按照木板上的意思,分明以后的天子会是他。

真假且不论,但这足以让柴荣对张永德起了疑心,与此同时,柴荣又在归途中一病不起,因此,为了消除隐患,不久后,张永德便被免去了都点检的职位,改任检校太尉。

但作为禁军的统帅,都点检这个位置不能老空着,因此,向来深受柴荣信任的赵匡胤,便在一夜之间,从禁军的一个普通军官,成为了更高统帅,出任殿前都点检。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宋史。太祖本纪》

若是柴荣知道木板上所写的都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地拍大腿?

而在柴荣驾崩后,身为禁军更高统领的赵匡胤,自然而然地也掌握了更大的军权,成为了后周朝堂上的国之重臣,这也是为何在传闻契丹侵犯时,众人会推举赵匡胤领兵北伐的主要原因,毕竟从明面上来讲,赵匡胤行伍出身,军事经验丰富,并且还是统帅,是在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陈桥驿兵变,就是在这种对赵匡胤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发生,在赵匡胤带兵征讨所谓的“契丹入侵”时,大军行至陈桥驿,就地驻扎休息,众将士便开始议论,大部分人认为皇帝年幼,自己战死沙场也没人知道,不如先拥护赵点检当天子,然后再北征。

于是,众人便派代表李处耘向军师赵普传达了大家的意思,而赵普对这个想法表示十分的赞同,因此就安排一切,顺便通知了负责守卫开封城的石守信、王审琦,要求其在必要的时候,见机行事。

次日一早,赵普便来到赵匡胤的营帐中,把昨晚的意思向赵匡胤简明扼要的进行了表达,并着重强调了,外面的将士们已经说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了,如果你不答应,那么后果自负。

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守在帐外的将士们,就将一件黄袍加在他身上,就是这样,赵匡胤“免为其难”地接受了众将士的请求,随即率军返回开封。

因为赵匡胤的“免为其难”和众将士的“苦苦相逼”,所以,在史料中是找不到“陈桥兵变”这件事是由赵匡胤主使的,虽然最终的受益者是他,但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说是众将士贪图富贵,再加上以命相逼,才使赵匡胤“被迫”答应。但无论事实究竟如何,赵匡胤还是当上了皇帝,后周柴家的江山,也即将改姓为赵,而柴荣的儿子们,命运也因此被强行改变。

周世宗柴荣一共有过七个儿子。

为什么要说有过呢?早年间,柴荣在跟随姑父郭威南征北战时,就已经娶妻生子,但因后汉隐帝猜忌郭威,便将柴荣和郭威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部诛杀,郭威的原配夫人以及三个幼子,也因此殒命。

郭威登基后,为柴荣寻了一门亲事,娶的正是符氏,符氏为柴荣共育有四子,分别是周恭帝柴宗训,以及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四人。

首先是周恭帝柴宗训,其退位后,活到二十岁去世,死因不明。

周恭帝柴宗训,在赵匡胤登基称帝时,年仅七岁,少不经事,虽说上有符太后,但也改变不了大局,最终是被迫禅让,将皇位让给了赵匡胤。

柴宗训退位后,赵匡胤将封其为郑王,并出居房州,在开宝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去世,享年二十岁。

关于柴宗训的死因,历史上没有记载,史书里也只是用一个“卒”字代替,可能是因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柴宗训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究竟是何居心了,虽说他口口声声地说,要善待柴家后人,并还为此立碑留训,要求后世儿孙也要对柴家后人优待,但柴宗训直到死,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

不是他没这个能力,而是赵匡胤不给他这个机会。

优待柴家后人,赵匡胤确实做了,没有过多为难柴宗训,但不让他留下子嗣,就是为了日后防止其后人出现能干之人,与拥护后周的势力相结合,从而产生对赵宋政权的威胁。

所以,好吃好喝地供着你柴宗训,至于娶妻生子,想想就行了。

其次就是柴熙谨

柴熙谨比柴宗训小两岁,生于公元955年,周恭帝柴宗训登基后,其年方五岁,同样也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

关于柴熙谨的史料,比较简单,其在柴宗训登基之后,被封为纪王,不过这个王爷没当多久,在乾德二年十月,同样是“卒”,享年十岁。

柴熙谨也没有注明死因,总之就是早早就夭折了,毕竟当时连曾经当过皇帝的哥哥尚且不能自保,更何况他这个小孩子了。

然后就是柴熙让和柴熙海,他们二人,才是更大的谜团

关于柴熙让和柴熙海两兄弟的结局和下落,在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中,有四个字为此解释,那就是“不知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欧阳修《新五代史》

要知道,柴荣留下的四个儿子,这可是在史料中白纸黑字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并且,赵匡胤在登基后,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加害于柴家后人,并且,包括柴宗训和柴熙谨,不管其因何而死,但都在史料中有明文记载。

最重要的是,在赵匡胤登基前后,开封城没有发生过什么动乱,政变也就杀了个大将韩通,并且在兵变前,赵匡胤还严令士兵不得侵扰和乱杀,这种情况之下,两个活生生的皇子,怎么会不知所踪呢?

极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方便说出来的原因,才让欧阳修用这种春秋笔法,来含糊其辞。

不过,在北宋诗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谈》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提起并说到了关系柴熙让和柴熙海的下落。

说是在赵匡胤登基后,来到皇宫时,有两个嫔妃抱着两个小孩前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就问这小孩是何人,身旁人回答说这是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幼子。

当时随赵匡胤进宫的,还有大将潘美以及范质、赵普等人,赵匡胤就侧身问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赵普等人均说杀了就得了,以免后患。

但大将潘美,却站在一旁默然无语,赵匡胤问他为何不说话,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他和赵匡胤曾经都是柴荣的臣子,如今若是同意杀柴荣幼子,对不起柴荣,但若是不同意,又怕赵匡胤对他起疑心,所以十分为难,因此就沉默不语。

赵匡胤听了,长叹一声,说自己也不忍心,于是,就下令将其中一子让潘美收为侄子,进行抚养,此子在长大后,用名潘惟正(一说为潘惟吉),至此,算是给柴荣留了个后。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王巩《随手杂谈》

但这个被潘美收养的孩子,究竟是柴熙让还是柴熙海却无从知晓,同时,王巩在写成此书时,已经是距离大宋开国足足有一百四十多年,因此,这些史料,也只能作为参考。

最重要的是,这个记录里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其一,就是记载中潘美只收养了一个孩子,无论这个孩子是柴熙让还是柴熙海,也就一个,那么另一个去了哪里,是也被收养还是死于非命,均无任何记载,仿佛另一个孩子凭空消失一般。

其二,收养的关系,自古以来,收养子的不在少数,包括柴荣就是从侄子变为儿子的,但收侄子,还真是少见,这恐怕也是赵匡胤的“突发奇想”。

另外,王巩所描写的细节,仿佛是亲临其境,说得清清楚楚,他又是如何得知其中的情况的呢?他给出的解释是,柴家后人口耳相传,他与其中一人交好,因此而得知详情。

但这些都没有可供参考的真凭实据来佐证,不过能够得出一点信息就是,赵匡胤给柴家留了个后人,让柴家延续了香火,不至于柴荣无后。

但这个后人,却在赵匡胤的要求下,被迫改姓,不再姓柴而姓潘,而之所以要安排潘美收养,里面也是有很大学问的。

首先,如果赵匡胤登基后,对柴家后人大肆杀戮,那显然就不利于他所打造的仁义名声,但若是放任不管,又怕形成隐患,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找个人信任的人收养,自然是最合适的办法。

其次,之所以找潘美,是因为潘美非义社十兄弟之一,因此目标较小,同时潘美与赵匡胤关系匪浅,并且忠心,值得赵匡胤信任,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最后,收养的关系不是养子而是侄子,同样有讲究,毕竟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儿子,潘美虽然收养,但让旧主的儿子喊自己爸爸,别说潘美不答应,赵匡胤也不会答应,万一喊得时间长了,老潘有什么想法,那就。。。

小结:

因此,赵匡胤对柴荣的后人,进行了分而治之,周恭帝柴宗训目标太大,只能好吃好喝供着,但是不能留下子嗣,柴熙谨早早地就得“夭折”,而剩下的柴熙让和柴熙海,消失一个,另一个安排人收养并监视,这样一来,不仅成全了赵匡胤的好名声,又做到了他登基之后制定的“优待”柴家后人的碑训,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高,实在是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1/43295.html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商山四皓出现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刘邦为何会害怕四个老头

商山四皓出现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刘邦为何会害怕四个老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废掉太子刘盈了,他为什么这么怕四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不是刘邦怕四皓,而是刘邦爱江山。商山四皓,光看名字(其实这不是名字,而是对四个人的称呼)也就知道,这是四个老头了。古人普遍夭寿,四个白胡子的老头,很难参与到治理国家中来...

张琼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会被赵匡胤处死?

张琼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会被赵匡胤处死?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重文轻武,宋朝当时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五代时期是武将的天堂,后汉大将史弘肇曾大声疾呼:安定国家,在长枪...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张辽身为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之首,与高顺的地位相比如何?

张辽身为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之首,与高顺的地位相比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吕布作为汉末割据诸侯之一,也曾割据一方,手下有八健将,张辽是八健将之首,排名第一,那么,吕布的另一位大将高顺,为何不在八健将之列?高顺的地位和张辽相比,究竟谁高?张辽是吕布八健之一,这不用细说,张辽最开始是跟着丁原,后来,跟随何进,...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辽自从归顺曹操之后,就一直受到曹操重用,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大放异彩,除了经典的逍遥津之战,打的孙权落花流水,还有白狼山一战,张辽力斩单于蹋顿,大显身手,风头一度超过了许褚,夺得头功。那么,张辽凭什么力压许褚,夺了头功呢?在正史中,...

三国时期刘禅继位之后,是如何亲政的?

三国时期刘禅继位之后,是如何亲政的?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三国历史,历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成果丰硕。如研究刘禅个人形象及评价的有管维良的《刘禅昏庸说质疑》,文章充分肯定了刘禅的施政措施,并强调他并非昏庸无能,而为“仁敏”“爱德”的“明主”。罗开玉、谢辉...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唐代女诗人,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在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的古代社会,她首创“薛涛体”情书笺(薛涛笺),用来“鸿雁传书”,对彼此心心相印的爱情物语,纸短情长。在成都,除了武...

评论列表

蓝天
蓝天
3个月前 (08-31)

对于赵匡胤在夺权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的处理方式,我深感其策略之精妙,他一方面优待以示仁德之心;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潜在威胁消除于无形之中。陈桥兵变后所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体现了学者的深思熟虑和政治家的手腕智慧相结合的特点:既保全大局又不失小处细节的处理方式值得后世深思和借鉴学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