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丞相丙吉,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西汉丞相丙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西汉有一个丞相叫丙吉,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为什么说他有意思呢?
丙吉的起点很低,只是一个狱法小吏。他做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刘病已,如果没有他的保护,刘病已应该不会成为后来的汉宣帝,可能早就死在狱中了。
丙吉品德高尚高在哪里呢?
汉宣帝根本不知道是丙吉救了他而且暗中接济他。直到有一天,霍光一族被夷族之后,有一个人想冒功说自己小时候救过汉宣帝。
这是一件大事,自然要多方查证,这个时候丙吉出来证明,你哪有功,是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这两个人有功,他们才是真正帮助过汉宣帝的人。
这时,汉宣帝才知道丙吉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不然他怎么会知道这么清楚呢?汉宣帝非常感激,就下了诏书。制诏丞相:“朕微眇时,御史大夫吉与朕有旧恩,厥德茂焉。《诗》不云乎?‘亡德不报’。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汉书·传·魏相丙吉传》
过了五年,丙吉成了西汉的丞相。
成为丞相的丙吉有一次外出,在路上遇到村民在械斗,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伤倒在地上。
丙吉看都不看就过去了,这个时候下属很不解,感觉这个丞相怎么这么冷血,但是不敢发问。
再往前行,这个时候,有一头牛在喘气,丙吉居然命人停下车来,他详细询问牛跑了几里,从什么时候开始跑,从哪里跑过来等等情况。
这个时候,下属更加不解了,终于忍不住出言相问,当然这个相问自然也带有一丝讥语。因为人死伤不管,牛喘气反而要管,这算什么丞相?
丙吉看到下属的表情自然知道他的不解,他开始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汉书·传·魏相丙吉传》
老百姓之间的争斗,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问题,这些小事宰相不过问,但最后的考核中肯定要对这些相关官员进行减分。
这个理论在汉代很流行的。
最典型的是汉文帝与陈平的对话。
陈平和周勃在刘邦时期就结下梁子,后来因为利益相同结成反吕氏同盟。
现在没有诸吕的压力自然就出现矛盾,诛杀诸吕,周勃功劳更大,陈平很机灵地将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自己当左丞相。
有一天汉文帝问周勃,天下有多少人犯罪了?有多少钱粮收入?周勃是一问三不知。
这个时候既然右丞相答不出了,左丞相自然被问到了。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穀,责治粟内史。——《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汉文帝听到这样的回答自然很不满意,既然这些都要问别人,那要你们这些丞相有什么用呢?
陈平继续回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这是陈平给丞相的定义,一是辅佐,二是管理官吏,其他都不是他的事情。
汉文帝听完很是认同,周勃自然很惭愧,就干脆不当丞相了,这样陈平一人独掌相权。
所以这种观念在西汉时期是很流行的。
丙吉的解释与陈平差不多。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汉书·传·魏相丙吉传》
丙吉为什么关心牛的事情呢,因为牛在这个时候喘气是反常的,还没有到季节就如同夏天一样热喘,说明气侯有些失常,气侯失常对农耕社会影响很大,这是阴阳失调了。
阴阳失调之后就会有疾疫,农业欠收等等情况出现,对整个天下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在“五运六气”中有详细讲解。
丙吉的下属听完之后觉得丙吉太厉害了,没了任何情绪 ,只剩下佩服二字,而且认为丙吉很得大体。
这件事情完整记录在《汉书·传·魏相丙吉传》中。史家将这个内容记载留传显然是传递这么一种价值观。这种职责分明的观点受到后世很多人的推崇。
比如明朝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就提出这样的观点:汉朝好宰相,以前数萧何、曹参、以后,只数魏相、丙吉。
丙吉这种行为在西汉也受到肯定,成为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呢?
同样是明朝,剧作家、学者冯梦龙对丙吉的做法就很看不习惯,他的观点是:若丙吉不问道旁死人而问牛喘,未免失之迂腐。
冯梦龙在他写的《古今谭概》中直接将他列入迂腐部。
他在文中给出的评价:死伤横道,反不干阴阳之和,而专讨畜生口气,迂腐莫甚于此。
这个时候,他的友人问,既然你这么说,那么史上对丙吉识大体的评价又怎么解释。
冯梦龙居然用了这么一句嘲讽:“牛体不大于人耶?”
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呢?怎么看待丙吉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