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真的是被动的吗 赵匡胤是如何上演这场大戏的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兵变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看似轻松写意,实际上经过了多年的苦心谋划、步步为营。表面上演出来的被动当皇帝,其实是一出处心积虑的谋朝篡位大戏。
危难之时见真章,军N代赵匡胤一战成名
赵匡胤曾经是一位英勇作战、才能出众的武将,并凭关键时刻的表现博得后周世宗柴荣(郭荣,根据习惯,下文都称柴荣)的信任。
他出身军旅世家,祖上数代担任刺史、将军等职务。将门无犬子,年少时的他即精于骑射,“学骑射,辄出人上”,而且胆子极大、气度非比寻常。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从基层干起,历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即位后,他成了禁兵将领之一,并且很快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公元954年2月,柴荣即位仅仅一个月,北汉国主刘崇就纠集契丹人趁火打劫。面对这一 *** 裸的挑衅行为,柴荣决定效仿当初唐太宗李世民的伟业,亲率大军迎战。但群臣都不愿意皇帝亲自冒险,纷纷出言劝阻;四朝元老冯道甚至出言讽刺:“陛下能为唐太宗否?”
但柴荣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御驾北上,并与北汉国主刘崇亲自带领的北汉大军在高平城南遭遇。
双方前锋部队交手后,北汉军队后撤;柴荣但心敌人逃跑,没等后军到齐就督促各军猛攻。而刘崇已经带领全部主力在巴公原(山西晋城巴公镇)摆好军阵,不仅军容严整,而且数量也远远超过周军。
双方开战后不久,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率先逃跑,整个右军迅速崩溃;眼见形势危急,柴荣带着亲兵冒着流矢督战;当时担任警卫将领之一的赵匡胤挺身而出,他和张永德各自率领二千人从左右翼夹击北汉军队。赵匡胤作战勇猛,胳膊被流矢击中、鲜血淋漓也毫不退步,劲头极其彪悍。
见皇帝和其随从如此勇猛,后周军队士气为之大振,他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北汉猛将张元徽当场被杀,整个北汉军队士气随之低迷,没撑多久就全面崩溃;而赶来不久还在观望的辽国军队见状迅速撤退,孤掌难鸣的刘崇一败再败,最终丢弃大量装备辎重,仓皇北逃。
而在听说大军获胜后,先前临阵逃跑的樊爱能、何徽等人又恬不知耻的率军归来;不久后,他们连带其他70多名战时逃跑的军官,全被柴荣全部斩首示众。
而在高平之战中表现上佳的武将们得到了重用,李重进兼任忠武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除此之外,还有数十名表现优秀的将士获得升迁,柴荣接着这次战役对后周军队来了一次清洗。
凭此战进入柴荣视线的赵匡胤,从此步入了中高级将领层。他先后担任永州防御使、殿前司副长官、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等职,在与南唐的数次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在担任殿前司副长官期间,他受命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殿前司所属的禁军成了皇帝的亲卫军,后来更是逐渐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赵匡胤也由此成为柴荣的亲信之一。
扮猪吃老虎、制造谣言,掌握军权
但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多数武将,大都信奉当初后晋将领安重荣那句名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当初看似耿直的赵匡胤同样不能免俗。但要夺权,必须得兵强马壮,因此他的着眼点,当然盯上了后周军队的精锐:禁军。
当初柴荣为了整顿唐末、五代以来的军队弊制,在高平之战后即着手对禁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时的军队分为两类,其一是藩镇的镇兵,往往不听皇帝使唤;其二是皇室掌控的禁军,分为殿前军、侍卫亲军。其中,殿前军才是皇帝的心腹;但它的兵员质量虽高,数量却少。
柴荣对禁军进行了全面整顿,那些老弱、混日子的全部裁掉,同时面向全国招募勇士,无论出身如何都可前来皇宫应征,由柴荣亲自查阅;那些身材魁梧、身手了得的青壮年被纳入殿前军,经过严格训练后,成了朝廷最得利的爪牙。
就这样,柴荣逐渐打造起一支战斗力强大、纪律严明的军队,质量远远超过各路镇兵,更碾压周边各大小政权,其后的北周南征北战,兵锋所到之处不可阻挡,不仅极大拓展了领土,还为将来北宋攻灭各大分裂政权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一性质,掌控禁军的一定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殿前军的统帅有三位,职位由高到低分别是都点检张永德、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赵匡胤;侍卫军的统帅也有三位,分别是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人员不详)、都虞侯韩通。
可见,当时柴荣的头号亲信是张永德。此人是柴荣养父郭威的女婿,曾官拜驸马都尉,再加上他确实能力突出、忠心耿耿,担任殿前军头号统帅最合适不过。
但赵匡胤很快策划出了一起阴谋,改变了这一局面。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幽云十六州,在势如破竹夺下莫州、瀛州、易州后,他突发重病,不得已只能半途而废、起驾回京。在半路上,他查看文书时,忽然在行囊中发现了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着五个字:“点检作天子”。
这一幕我们应该很熟悉,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写了“大楚兴,陈胜王”六个字塞进鱼肚子中,以这种常理解释不清楚的“谶言”来制造舆论。
柴荣看到这个牌之后心中一惊,立即想到了张永德,毕竟当初石敬瑭也是凭借驸马身份起兵反后唐、建立后晋。何况张永德一向英勇善战、文武双全,在朝野极具声望。
因此,为了身后事的安稳,柴荣斟酌再三后,在临死前的一个星期内,对朝廷内外的官员进行了一次更换,其中,禁军统帅的调动颇引人注目:
张永德被免去了都点检之职,取而代之的是赵匡胤;而赵匡胤的都指挥使一职,换成了石守信(赵匡胤的结拜兄弟)。
这样一来,张永德就被免去了兵权;赵匡胤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声望、功劳比不上张永德,平日里显得沉默寡言、淡泊名利,而且显得极有规则意识:在征伐淮南时,赵匡胤驻守城池,即使亲身父亲前来叫门也坚决不开。
因此,在柴荣看来,赵匡胤是最适合领兵的将领。
最终大戏上演,赵匡胤“被迫”成为皇帝
但我们常说,如何判定一起事件的主谋,有一个黄金标准:谁获利更大、谁最有嫌疑,赵匡胤显然是促成这一换将事件的头号嫌疑人,接下来的走向坐实了这一推测。
公元960年,北方传来进奏,声称契丹、北汉策划大举入寇。宰相范质等人几乎不假思索,就决定派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去应对。
文人误国,范质等人如果真的了解过敌情,就不会如此轻易相信这一传言。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述律(耶律璟)并没有父亲耶律德光那样的雄心壮志,他沉迷于酒色,对于跟中原甩开膀子互殴没什么兴趣;上一年柴荣夺下莫州等地时,他不仅不着急,反而跟身边人说:“那里本来就是中原的地盘,现在物归原主有什么关系?”而北汉,则连续被柴荣打了好几年,压根没什么胆气、实力入侵。
在接到文官们的授权后,殿前军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行出发,赵匡胤率领一众武将陆续出征。而此时的侍卫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正镇守扬州,京城只剩下了一个大老粗韩通留守。
接下来发生的内容我们就很熟悉了。大军出发前,突然再度爆出“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有人建议范质、韩通早做准备,但二人对长期以来老老实实的赵匡胤提不起疑心;然而就在第二天,当大军到了陈桥,赵匡胤果真在一众部下的“推举”下黄袍加身,“被迫”自称皇帝,其后率领大军杀回开封。
但相比较之前五代十国的其他军变,这次的叛军竟然无比文明,除了义愤填膺、做势反抗的韩通一家被杀外,其他官员、百姓竟然秋毫无犯,实现了“和谐”的权力过度。
对于这一武将篡权的名场面,天下人早已习以为常,绝大部分人都“识时务者为俊杰”,毫不迟疑的向新皇帝俯首称臣,甚至包括张永德。只有侍卫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兵败身死。
赵匡胤陈桥兵变,性质其实跟之前的五代的政权更迭没什么两样;但他的独特之处,就是在后周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中央皇权,避免了短期内谋朝篡位的情况再度上演;在随后的十余年里,和他的弟弟接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
但万事过犹不及,为了防止武将夺权局面重演,赵氏“以文治国、崇文抑武”,虽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却也埋下了武力孱弱的种子。
赵匡胤的发家历程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生如戏,全靠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