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揭秘:古代的谋士为何都要给主公出三策备用?

历史文化9年前 (2016-02-12)330

无论是历史书还是与历史有关的一些小说演义,里面都会记载,当谋士给他的主公出计策的时候,一般都会出上中下三策。而主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往往不会选上策,反而经常会选中策,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事情呢?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其实,这里反映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领导思想,这个领导思想不但古代的主公们一直非常重视,就算是当下一些有见识的领导者,也会给予认真研究。

这个领导思想就是关于“谋”与“断”的问题。

最早把“谋”与“断”这个问题书面化的是李世民。李世民认为,他的两位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谋”,但是却不善“断”;而杜如晦善“断”,但是不善“谋”。李世民认为,他由于同时具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大宰相,一个负责“谋”,一个负责“断”,因此,李世民这个领导当得非常舒服。

所以,如果想要把一个“主公”当出色,那么他的人才中,就必须要有“谋”的,同时又要有“断”的。当然了,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有谋有断这种情况的,其实是很少的。一般的模式,应该是谋士们负责“谋”,主公们负责“断”。

三国时期有两大主公,一个主公是袁绍,另一个主公是曹操。曹操“唯才是举”,有非常多的谋士。其实袁绍的谋士非常多,袁绍虽然出生于“四世三公”家庭,但是他能够放下身段礼贤下士,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很多谋士,都跑去投奔了袁绍。

但是,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打胜,而袁绍打败了,袁绍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没人给他出谋划策。当时有非常多的人这么做过,但是袁绍自己却不能够“断”。他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不知道哪一条主意好。

而且这些谋士往往都是从相反的角度帮助袁绍出谋划策,有人说左,必然有人说右。有人说上,必然有人说下。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袁绍一直无法做出明晰的判断。

揭秘:古代的谋士为何都要给主公出三策备用?

比如当曹操和刘备打起来以后,当时就有谋士给袁绍说,请他这个时候出兵攻打曹操,这是更好的时机。但是袁绍拿不定主意,最后也就贻误战机了。

曹操不一样。同样的,在曹操那里也有很多人给曹操出主意,曹操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官渡之战前,有人主张曹操打仗,有人主张他投降。曹操坚决支持打仗。这就是曹操的决断能力。

官渡大战之前,许攸去投奔他。许攸给他出主意,让他袭取袁绍的粮饷,烧毁袁绍的粮仓。曹操通过判断,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所以他立马就执行了。

显然,曹操在判断能力方面,是明显高于袁绍的,因此他最终能打胜。这也说明,对于领导者来说,“断”比“谋”更重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谋士要说上中下三策了。

因为一个优秀的主公,必然是会有很多谋士的。一个谋士想要脱颖而出,引起主公的重视,甚至让主公只重视他一个人,而忽略其他谋士的存在,他就会同时谈到中下三策。既然已经把上策、中策、下策都已经谈了,也就意味着,他把所有谋士所能够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他既然已经说完了,别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自然就无话可说了。想说也是别人说过的,当然也就不会引起主公的注意了,

我们现在看很多会场上,在自由发言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抢先发言。他为什么会先发言呢?因为他要先把那些话说出来。如果这些话让别人先说了,他就无话可说了。

由此可见,所有那些提出上、中、下三策的谋士,其实都是想独自霸占话筒,独自掌控话语权,不给其他谋士留下生存的空间。

刘备为什么那么喜欢庞统?就是庞统给予了刘备三策,一个庞统抵得过一大帮谋士,其他人就可以不用了。

那么,为什么君王一般又会选择中策呢?

君王选择中策,事实上是君王追求“稳定“的一种表现。

君王和大将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是大将,那么他在战场上能够进行大胆的追求,希望出奇制胜。但是如果他是一个领导者,他就会首先考虑退路,考虑一个万全之策,然后才会执行。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了。

韩信和诸葛亮都进行过从蜀地出发,攻打中原地区的战争。但韩信打得很好,诸葛亮却战绩很一般。这就是因为韩信和诸葛亮他们的角色不一样。韩信只是一个大将,所以他会兵行险处,希望能够出其不意的运动战,把敌方打败。而诸葛亮会考虑,如果这样作战失败了,那么,整个蜀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而他也是会承担责任的。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朝廷中独一无二的发言权也就没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策,就是出奇制胜的计策;中策,就是有退路的计策;下策,就是失败的计策。

所以,主公们选择中策,更多的就是求稳求全,以期不会造成太大的起伏和动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2/46824.html

“揭秘:古代的谋士为何都要给主公出三策备用?” 的相关文章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范成大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范成大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人。南宋名臣、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

古代皇帝几十道菜每道三口 皇帝吃剩下的饭菜都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皇帝几十道菜每道三口 皇帝吃剩下的饭菜都是怎么处理的

对古代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吃完饭,剩下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不完的饭菜放在冰箱里,这仿佛是现代人刻在骨子里的事情。但这样的品格其实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可在封建社会时期,需要这样做的可不包括皇家贵族。那时摆在皇...

徐庶选择投靠曹操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徐庶选择投靠曹操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一方面展现了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然而实际上,曹操并没有为了得到徐庶专门用计,徐庶是母亲被俘后,主动投奔了曹操。《三国演...

在文学方面,王粲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文学方面,王粲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是个什么样的人?实力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是个什么样的人?实力如何

程咬金,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接下来听听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我们对程咬金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傻憨憨、又高又壮有力气、心地善良又孝顺、只会三板斧。程咬金只会三板斧的典故尤其经典,《隋唐演义》中说,程咬金做梦梦到神仙教了他三十六路天罡斧,而程咬金醒来后只记...

在古代女子衣服裙摆总是拖在地上却不害怕脏,是为什么?

在古代女子衣服裙摆总是拖在地上却不害怕脏,是为什么?

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就是一种文化。接下来听听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现在很多人爱上了穿汉服这样的行为,尤其是一些对汉服痴迷的年轻人,甚至会直接穿着繁琐的汉服走在大街上,成为了路人瞩目的焦点。汉服虽然繁琐,但的确非常美观,也难怪受年轻人追捧。尤其是女装,那落地的裙摆,...

历史上的张任真实实力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捉住他的

历史上的张任真实实力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捉住他的

张任,蜀郡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攻取益州,遇到很大一个麻烦,就是刘璋手下大将张任,这个张任可不简单,是川中名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颇有智谋,非常难对付,张飞几次和张任交手,也没把张任解决掉,而且,在这之前,张任还在落凤坡射死了刘备的军师庞统...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初四大名将分别都是哪些人?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初四大名将分别都是哪些人?

唐朝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不管是从龙之功还是扶龙之臣,能帮助皇帝稳坐天下的就是那些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显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骁勇善战的本领,更有他们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