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能大败楚军,提出奇袭想法的为何不是伍子胥而是孙武?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孙武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国从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的到来开始,虽然害死了大智大勇的庆忌,却在后来建立了整个春秋都数一数二的姑苏城,发展军工武器,发现孙武并让其训练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其意义类似于大秦商鞅变法,吴国也因此慢慢崛起。
孙武提议下船突袭
而据史料记载,吴楚柏举之战中,进抵淮汭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不过我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偶然性归纳于必然,吴军的突袭是出于偶然性,连伍子胥和孙武都不敢去想,可以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作战计划,也可以说是一种疯狂博弈,其功劳绝对应该在柏举之战稳夺首功,而如果非要将这种偶然归纳于获取结果后的必然,鄙人感觉是一种偏执。就像张辽800人就敢去并且冲垮了东吴10万大军,这也是出于张辽个人的自信和大胆。
在我看来,以伍子胥的谋略与性格来说,不会出现这种想法。可能他在听到这个建议点头称是的时候也很无语吧。
孙武和伍子胥带兵打仗的能力谁强?
我一直同意孙武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是一直感觉有点被后世夸张的成分,而记得韩信张良那时候给兵书排序,首推皇帝时期銎子《中平五典》,姜尚的太公排第五,孙武第十一,孙膑十二。
从分析上来看柏举之战更应该是伍子胥占据主要主导地位的复仇之战,从史料上说伐楚之前的豫章之战:
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吴太伯世家》 七年,楚使子常伐吴,吴大败楚於豫章。——《楚世家》 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於豫章,【集解】:豫章在江南。取楚之居巢。——《伍子胥列传》
阖闾即位后,吴国有独立领军记录的除了伍子胥,没有其他大臣,在经验和实战记录中,吴国头号军事人物伍子胥无疑。战略上,公认的三师疲楚,联合唐蔡,属于伍子胥的策划,施反间计任用子常为帅,不用子期这个记载好像是在吴越春秋中,其他未见。
对于伐楚时机选择: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吴太伯世家》
“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伍子胥列传》
可见当时伍子胥,孙子意见一致,
从排名顺序来说,也是伍子胥地位在孙武之上。
孙子在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料左传中完全无记载,《史记》有简单描述,指出孙武指挥领导柏举之战来源于明人的小说东周列国志,实在不足以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