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白起是如何一战成名的 在兵力悬殊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大军
还不知道:白起成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国自从得了巴蜀之地以来,实力大增,频频东进进攻韩国和魏国。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韩魏的领土已被秦国占去了三分之一。韩魏都明白,纵有再多的城池也不会填满秦国的胃口,这样下去,早晚要受亡国之痛。因此韩魏一直等待着一个机会,收回故土。
在伊阙之战前,齐国国势正强,可以说齐国是当时的霸主。齐国于公元前341年在马陵之战打败当时的霸主魏国,灭魏十万大军,俘魏太子申。可以说齐国已隐然有霸主之势。但是秦国在之后于公元前330年吞并魏国河西,公元前328年吞并魏国上郡,公元前316年,秦司马错灭蜀,公元前312年吞并楚国汉中,公元前307年拔韩宜阳,秦国也在迅速崛起。
公元前294年,秦国派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重镇新城。前293年,秦国蜀内爆发叛乱,秦国大将司马错领兵10几万在国内平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秦国国内和东方边境的空虚。 韩魏瞅准了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于是联军主动进攻秦国,发起“伊阙之战”。
伊阙,位于今天洛阳龙门,号称天子门户,中原要道,对于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每个想要攻克洛阳,进逼关中的君主都不会陌生,两千多年前,这里也爆发了一次大战,战争双方是已经势不可挡的秦国和韩,魏,东周三国联军,而这次战争还有一个可以记入史册的是,一代名将,号称“人屠”的杀神白起终于走上前台,步入自己的辉煌时期。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疏导此山以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军队打先锋。魏军主将是公孙喜,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他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是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
伊阙之战中他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战成名。之后,更是升职为大良造,起兵伐魏,夺取我国城池六十一座,这一战况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再后来,因为楚国日益衰微,秦国就对楚国展开攻势,准备削弱楚国。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兵讨伐楚国,楚国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夺取了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因为秦国一连串的打击,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自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杀死敌军主将犀武,俘虏魏军的主帅公孙喜,最后更是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这一战况或许是对“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一问题的更好回答。原本秦军和韩、魏联军是处于两军对峙状态。当时韩、魏、东周联军约有二十四万人,而且以魏国将领公孙喜为联军的主帅,而秦军在兵力方面则是远远不及韩、魏等联军,据说只有十二万余人,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还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而且韩国和魏国两军主帅不合造成的,如果秦军没有改变,那么伊阙之战将会是以韩、魏、东周联军获胜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