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陈友谅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还不知道:陈友谅和朱元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353年,朱元璋见义父郭子兴成不了大事,就决心单干。回到凤阳老家募兵,将少年时的伙伴,徐达、郭英、周德兴等人尽数招揽至麾下。后来,虽然朱元璋连续两次把招募来的兵马都白送给了郭子兴,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名心腹,朱元璋一直死死捏在自己手里。正是有了这些骨干,朱元璋后来才成功积累了自己人生事业的之一桶金。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次年又攻下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而在这之前,他先后招揽到李善长、常遇春等文臣武将,又收留了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等亲属(收了二十几个干儿子)。身边的人才储备愈发厚实。此时的朱元璋虽名义上仍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但其实已经是一个独立军阀了。
麾下文臣武将、十万将士,皆唯他马首是瞻。整个集团的势力不算很大,但很有向心力,都是朱元璋经过一遍又一遍筛选后,筛出来的死忠粉,非常团结。相比于朱元璋,陈友谅集团的发展就没有这么扎实了。其实论资历,陈友谅参加起义的时间比朱元璋要早。跟的大哥倪文俊也有本事,比郭子兴之流强多了。大哥大徐寿辉的号召力相比于朱元璋的大哥大小明王韩林儿,也是只强不弱。某一段时间,两湖一带打徐寿辉旗号的人马就高达百万之众。因此可以说,陈友谅在早期发展比朱元璋要顺利得多。然而很不幸的是,整个南方红巾军系统,都不擅长团队建设。包括陈友谅。
这帮人拉队伍的方式很直接,就是明抢兼并。小弟杀大哥,大哥杀大哥大,屡见不鲜。公元1356年,陈友谅的大哥倪文俊见徐寿辉不能服众,就与他争权夺利。不过倪不擅长搞政斗,很快就被徐寿辉给压了下去。后来倪投奔陈友谅,想东山再起,但陈友谅觉得这人没前途了,再加上陈也有取他而代之的想法,就故意设了局,把他杀了。杀了倪后,陈友谅吞并其兵马,紧接着又疯狂招兵买马,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即成为徐寿辉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派。尝到了吞并甜头,陈友谅把打击目标瞄准到了赵普胜身上。赵普胜是南方红巾军元老,麾下有诸如廖永安兄弟、傅友德、丁普郎等名将。
整体实力不容小觑。如果能吞并他的部众,徐寿辉就是光杆司令了。陈友谅随时能取他而代之。公元1359年,陈友谅依葫芦画瓢,设局把赵普胜也杀了。杀掉赵后,陈友谅一步到位,成为南方红巾军的实际领袖。徐寿辉则沦为傀儡。到了第二年,陈友谅见徐寿辉碍眼,就故伎重施,再一次设局,把他也杀了。之后陈友谅自称皇帝,建立大汉政权。成功取代徐寿辉,成为南方红巾军老大。然而陈友谅杀掉赵普胜,却有副作用。按计划,他原本是要吞并赵普胜人马的。但赵系将领早看穿了陈友谅为人。因而在赵死后不久,这些人集体投靠朱元璋。使得朱元璋的实力大增。
而朱元璋吸纳了赵普胜部众后,又害怕陈友谅报复自己(陈友谅握有战略先机),因此他就让常遇春提前攻打池州(就是赵普胜被杀前的地盘),夺取战略先机。这就导致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过早地爆发了冲突。也就是说,其实双方当时都没有准备好。另外杀徐寿辉,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远在巴蜀招兵买马,同为徐寿辉部将的明玉珍直接就跟陈友谅分裂了。之前陈友谅杀倪文俊,这是小弟杀大哥,明玉珍管不着。后来陈友谅杀赵普胜,明玉珍也可以当作没看见。但现在陈友谅连集团老大都杀了,他这是要干啥?这天下还有他不敢杀的人吗?明玉珍感到很愤怒。愤怒之余,明玉珍选择与陈友谅分家。
也成为一个独立军阀。这导致南方红巾军系统直接分成两派。从上可以看出,陈友谅走的路,看似比朱元璋要顺利,兵强马壮,远非朱元璋可比。但其实他的基本盘很散,死忠粉并不多,麾下部众很多都是被他强行兼并的,并非心甘情愿想跟随他。而且他没打过硬仗。至于朱元璋怕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友谅势力如同滚雪球一样,大的太吓人。陈友谅的势力四倍于他。他还没准备好,陈友谅就杀过来了。让他心里也没谱。公元1360年,为了报复朱元璋,陈友谅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领军元帅。全军出动,进攻朱元璋。这就是所谓的“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的过程不细说了,陈友谅中了朱元璋诱敌深入以及诈降之计,惨不忍睹。最终兵败金陵城下的龙湾。其战船,辎重折损大半。人马折损两万多余人。自此,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攻守之势易型。陈友谅惨败后,江州不敢待了(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当时是陈友谅的国都),为了避朱元璋的锋头,他退到了武昌。陈友谅退出江西后,镇守宜春,一直效忠于徐寿辉的欧普祥马上投靠朱元璋。其实他早就想跟陈友谅翻脸了,只是担心报复才一直没有实际行动。现如今朱元璋从安徽反扑到江西,他就顺势遣其子纳款归附。安徽、江西丢了,陈友谅狂怒不止,他一共四个省地盘,现在丢了两个,要是让朱元璋在九江立住脚跟,反推到武昌,他就没得混了。
于是在公元1362年,陈友谅决定夺回江西,再和朱元璋决一死战。开战之前,陈友谅“三丁抽一为军”,一共拉了几十万壮丁,浩浩荡荡东下,全力进攻南昌。为啥要说壮丁,而不是军队呢?因为陈友谅本来没有这么多兵力,他是为了与朱元璋决战才临时拉了一堆老百姓参战。这些新征入伍的人,“十人无二三惯战”。大部分都是生瓜蛋子。陈友谅还没有与朱元璋开战,就已经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阴影。面对陈友谅来找自己玩命的架势,朱元璋当时很慌。毕竟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陈友谅想拉朱元璋陪葬,朱元璋可不想跟他同归于尽。但怕也没用,怕不怕,陈友谅还是会来。
于是在公元1363年初,朱元璋也集中了二十万大军,顺江东上,找陈友谅决战。这一战在历史上很有名,即“鄱阳湖战役”。朱元璋当时虽然兵少,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在此时帮了他。我们知道,古代战争士卒的经验和训练相当重要,陈友谅虽拉了大量民兵,但都是乌合之众,只会徒耗给养。陈友谅真正能打的部队,还就是那几万老兵。所以双方展开决战后,兵多的陈友谅愣是没占到便宜。他用连环战场攻打朱元璋,朱元璋就用火烧的办法,破了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后来虽说陈友谅死于意外。如果他不是把头伸出船舱,如果不是当时恰好有那支流矢射中他的脑袋。
他或许不会死。但从陈友谅玩命都没拿下朱元璋来看,他跟朱元璋之间其实已经出胜负了。纵然说,朱元璋是双线作战,要同时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可陈友谅又何尝不是双线作战呢?公元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登基称帝。定都重庆,明玉珍当时已经确定要东征了。如果陈友谅继续掏老本的朱元璋决战,明玉珍肯定会打他。到时候,他挡得住明玉珍?只不过最后胜出的朱元璋,而当朱元璋攻取武昌后,明玉珍自知不敌,不敢东进,才转而与朱元璋遣使互好。总的来看。陈友谅输给朱元璋,虽有一定偶然性,但其实双方的较量并不在一个层次。陈友谅是一个策反董事会的经理,不是一手打下来的创始人,虽得其位,未有其量。
并且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苦仗,军事指挥能力不足。他人生遭遇的之一场硬仗就是碰朱元璋。而他却没有经受住人生考验。反看朱元璋则不同。自古以来,许多农民起义者,受过太多苦和委屈。于是有点钱和底盘了就贪图享乐,麻痹大意。所谓酒肉穿肠过。美女伴身旁,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朱元璋与这些人不同,他从乞丐做起,受了无数冷眼和嘲笑,后来他突然发了,却没有乐不思蜀。他继续爱老婆,不花心,拼命努力工作,从不放松。他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刀光剑影,生离死别后,依然没有忘记他的初心,没有贪图安逸的生活。有这种魄力胆识,他要是不成功,都没天理了。
其实真正的可怕的人,不是他有多强的军事政治交际能力,有着多高的智商。而是当他经历了万千挫折后依然可以保持初心,不动摇,不麻痹,依然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这种人最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