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25)390

一代雄主因酗酒和暴饮暴食而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忽必烈于1260年5月就任大蒙古国第五任大汗,1271年12月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在忽必烈看来,大元朝就是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都是元朝的领地,他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众汗之汗”。但这四个汗国,除了忽必烈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名义上承认大元的宗主国地位,其他三个汗国基本都不理忽必烈的岔,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1279年忽必烈消灭南宋海上流亡政权,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之殇,开始统治这片屡被战火摧残的大好河山。

重用 *** 贤士,以“汉法”治汉地。忽必烈从小就喜欢汉文化,长大后广交 *** 名士,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比如窦默、姚枢、刘秉忠、赵璧等人,都是忽必烈的汉学老师和重要谋士,忽必烈跟着他们学习了诸多的儒家经典,深刻认识到“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而是要崇尚礼教、以法治国。从元朝这个国号就能看出来。“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足见忽必烈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忽必烈

元朝疆域广袤,既有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聚集区,又有长江以北被金朝统治100多年的中原 *** 地区,还有新占领的江南 *** 地区。对此,忽必烈采取了分地而治的策略,以蒙古法律制度和礼法民俗治理蒙古人地区,以金朝制度治理中原地区,以南宋汉制治理江南地区,施行了差异化的管控策略。忽必烈保留了南宋官僚体系,留用了大部分官员。设立“司农司”专管农业生产,改革赋税制度,使江南地区的赋税标准比南宋时还要低,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胡军饰演的忽必烈

创新构建“一省一钞一河”,影响极其深远。“一省”是指忽必烈在借鉴金朝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军政要务。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江北共10个行省, 开启了“省”级管理区域的先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自元代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区行政事务。

“一钞”指的是忽必烈发明了“钞”这种纸币。最早的钞票是“交子”,北宋年间已经开始使用了,但那时候的交子只是作为一种存款的凭证,并没有像铜钱那样在流通领域大量使用。忽必烈推行纸币后,不仅是发行量、稳定性还是流通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前朝,极大方便了流通领域。但是在元朝后期,由于纸币毫无节制的发行,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元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但从总体上看,纸币的流通还是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元代钞票

“一河”自然是指忽必烈主持修建的元代大运河。从唐代安史之乱一直到元朝统一之前,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地区始终未能实现完全统一,隋唐大运河没有得到修缮,很多河道近乎荒废,只有一些局部河道能正常使用。元朝统一天下后,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迫切需要一条直达京畿的运输大通道,把南方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所以,忽必烈在隋唐大运河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截弯取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使元代大运河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运输更加便捷,对巩固大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遭遇三大憾事,竟至颓废而亡。忽必烈雄才伟略,一生干了许多大事,但晚年也遭遇了事业和生活的一些挫折,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之一件就是对外扩张遭遇挫折。从1281年起,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想进一步扩展元朝版图,但都遭到了失败。笔者认为主要是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系,蒙军擅长陆战,不习惯水战,远渡重洋打日本自然受限。安南、缅甸这些地方气候炎热,习惯了凉爽气候的蒙古人自然也难以适应,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

第二件是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病逝。察必是忽必烈的贤内助,曾经和孩子一起在蒙哥汗那里当人质,没有任何怨言,免除了朝廷对丈夫的疑虑。她富有谋略,在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力劝丈夫尽早回师,提前登基,抢占了先手。每当忽必烈施政中有什么不妥之处,她总能及时提醒。察必崇尚节俭,在宫中栽种名为“誓俭草”的植物,带头节俭度日。如此贤妻,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信任和依赖,她的去世给了忽必烈很大打击。

第三件憾事就是爱子早亡。忽必烈最喜欢的是嫡长子真金,早早将其立为皇太子,打破了蒙古大汗必须由忽里勒台大会推选的旧例,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真金太子比忽必烈还要喜欢汉族文化,极力推崇汉化改革,跟晚年思想趋于保守的忽必烈有些不太相符,与忽必烈宠信的掌管财政的大臣阿合马屡屡发生冲突,曾经把阿合马打得鼻青脸肿。后来因为一个大臣上了一条“皇上年事已高,应该禅位太子”的奏折,引起了忽必烈的震怒,虽未责罚真金,但真金内心却惶恐不安,最后竟抑郁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让忽必烈异常痛苦。

在多重打击下,忽必烈日益消沉,开始酗酒和暴饮暴食,仿佛只有在狂吃狂喝中才能忘记痛苦、找到快乐。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引起了很多病患,折磨得他痛苦不堪。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病逝,享年79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5/64643.html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魏延、王平与张郃三人的实力孰高孰低?

三国时期魏延、王平与张郃三人的实力孰高孰低?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不放心,派王平协助马谡,以挡张郃,诸葛亮为了防止出现闪失,加派高翔屯兵列柳城,又担心高翔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屯兵在街亭之后,作为接应,总守汉中咽喉,相当于给街亭上了双保险,结果,马谡屯兵山上,被张郃切断取水之道,...

李白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白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可是他却逍遥地游山玩水,海阔天空到处走,日日琴棋书画诗酒花。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李白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同一个祖宗《新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个兴圣皇帝就是凉武昭王李...

推恩令相当于变相削藩 诸侯王为什么不反抗汉武帝

推恩令相当于变相削藩 诸侯王为什么不反抗汉武帝

对明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变相削藩,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我国古代最强的阳谋之一,尽管诸侯王都知道“推恩令”的危害,但是却都无法抗拒“推恩令”的实行。因为“推恩令”在损害诸侯王嫡长子利益的同时,也让诸侯王的其他儿子获得了好处...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托孤...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大夫,他一生经历也是颇具传奇性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春秋时期,两朝元老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宿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斩杀魏延后,马岱去哪了,为何后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流下了不少特别的故事,比如魏延和马岱之间的恩怨纠葛。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是三国时...

萧何月下追韩信拉他一把 萧何最后帮助吕后除掉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拉他一把 萧何最后帮助吕后除掉韩信

萧何曾月下追韩信,后来为何不帮韩信,反而为吕后谋划除掉韩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萧何和韩信之间的故事早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来说明,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因为萧何而青史留名,成为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同时,韩信的被杀也和萧何有直接的关系。...

曹丕篡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奔刘备

曹丕篡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奔刘备

对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称帝,汉献帝禅位。被新晋皇帝封为山阳公。那么汉献帝是否会对这个身份的转换不满呢?他为何不去投靠刘备呢?说实话,这种结果汉献帝肯定是早就有预料到的。自从他被曹操给劫持到许都以来,他就成了有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