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子胤褆在夺嫡之后是什么下场?下令夺爵、圈禁终生
每当一提起胤褆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行围途中的康熙皇帝没等返回京城,就召集诸王公大臣,历数了太子胤礽长达20年的罪责,斥其“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 *** ”,乃至发展到“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的疯狂地步。将太子胤礽评价为“不孝不仁”后,康熙皇帝认为“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遂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
太子被废、储位虚悬,让诸位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逐渐公开化、明朗化,再加上之前和太子胤礽交往的皇子,以至于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共计6位皇子被卷入了这场储君之权和皇权之间的斗争。
除了“与允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得到短暂圈禁,而后被释放;皇九子胤禟被康熙皇帝训斥;皇十四子胤禵被康熙皇帝下令鞭打;均未伤及父子之间的根本,更没有斩断夺嫡可能。唯独皇长子胤褆,被康熙皇帝下令夺爵、圈禁终生,父子之情、夺嫡希望被全部斩断。
同样是得罪了康熙皇帝,同样是因皇位争夺而惹怒了康熙皇帝,为何只有皇长子胤褆受到康熙皇帝如此严惩?
其实,这既是康熙皇帝作为君主的必然之举,又是其作为父亲的无奈之举。
01 太子被废后,皇长子胤褆的具体表现,确实令康熙皇帝彻底失望
历史上的皇长子胤褆,并非《雍正王朝》所演绎的那般愚蠢、无能,而是一位“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的美男子,再加上其年龄居长,为康熙皇帝分劳、立功最多,康熙皇帝还是非常宠爱这位长子的。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皇长子胤褆曾经两次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22次随康熙皇帝出巡,足见其在康熙皇帝心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正因皇长子胤褆的优秀,才有了“九子夺嫡”尚未形成规模之前,其和太子胤礽之间早就发生的夺嫡之争。这场嫡子和长子之间的皇位争夺,虽然以内阁首辅索相的被杀、明相的被贬而被暂时压制,但却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皇长子胤褆认为自己的机会已至,遂发起了隐藏许久的储位总攻。
太子胤礽被废以后,皇长子胤褆犯了三大错误:1、以皇长子的身份,之一个跳出来争夺皇位,引起了隐藏许久的皇位争夺事件,触犯了康熙皇帝的底线。2、向康熙皇帝奏请诛杀胤礽,被康熙皇帝训斥为“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3、眼见失去圣宠,胤褆仅以“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为由,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任太子人选,再次让康熙皇帝大怒。
可就算如此,康熙皇帝依然顾念其长子身份,顾念父子之情,经对其予以训斥,并未予以严惩,直到皇三子胤祉用一招“釜底抽薪”,一举将其置于死地。失去圣宠以后,皇三子胤祉把握准时机,举报“胤褆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魇废太子事”,彻底激怒了康熙皇帝。就此,堂堂皇长子被康熙皇帝下令夺爵、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病逝于禁所。
也就是说,就皇长子胤褆在太子被废以后的具体表现而言,康熙皇帝对其处以“夺爵、圈禁”的严惩,绝非无情之举,而是其荒唐举动、过分言辞所能得到的必然结果。
02 康熙皇帝对皇长子胤褆处置的必然和无奈
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太子胤礽的诸多罪过,“朕包容二十年矣”。从皇权稳固、朝野局势乃至大清江山的皇位传承出发,康熙皇帝也必须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但令康熙皇帝没想到的是,太子胤礽的被废,引发了其余皇子对皇位的疯狂争夺,皇权稳固、朝局稳定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为压制皇子之间愈演愈烈的夺嫡形势,为充分彰显皇权的权威和不容挑战,康熙皇帝必须拿出雷霆手段,将参与皇位争夺的皇子予以严惩。“因受二阿哥胤礽株连”而被康熙皇帝圈禁的皇十三子胤祥、被皇长子胤褆举荐的皇八子胤禩、为皇八子胤禩求情的皇九子胤禟和差一点被康熙皇帝一刀砍死的皇十四子胤禵,均系康熙皇帝压制夺嫡形势的具体行为。
可经过如此密集、严厉的惩治后,皇子之间的夺嫡活动非但没有被压制,反而越演越烈,以致朝中诸多重臣也纷纷站出来参与其中,选择皇子站位。诸位皇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的行为,无疑是对康熙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如果不予以妥善处理,势必会引起朝野震动乃至统治根基动摇。
眼见于此,康熙皇帝只能于夺嫡皇子中选择一位夺嫡最为积极、罪行最为明显的负面典型,予以斩断夺嫡希望、废弃父子之情的严惩,才能实现控制夺嫡形势的目的。也就是说,对于皇长子胤褆的严惩,既是康熙皇帝出于皇权稳固、朝野稳定的必然决定;也是康熙皇帝作为父亲,为避免更多儿子犯下大错,受到严惩而予以的无奈选择。
03 其余皇子的“有情可原”
在一废太子的过程中,虽然有多达6位皇子被牵连进皇位争夺的事件中,但细分下来,除了主动向皇位发起进攻的皇长子胤褆外,其余皇子均有“有情可原”之处。
被康熙皇帝评价为“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的皇八子胤禩,虽然在一废太子后遭到了康熙皇帝一连串的打击,但实际上,这位“诸臣奏称其贤”的“贤王”一直是被动参与在皇位争夺事件中,始终未明确表现自己的夺嫡之心。从众位皇子、朝中重臣“皆附胤禩”到“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胤禩”,皇八子胤禩真正惹怒康熙皇帝的原因在于党羽众多,实力强大,并非因其主动夺嫡。
而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也只是因为“仗义执言、好意阻谏”,招惹了正在盛怒之中的康熙皇帝。而“未怂恿胤礽为恶”的皇三子胤祉,和再也无法明确获罪之由的皇十三子胤祥,也只是康熙皇帝的主观认定,“生杀予夺,全凭圣意”。也就是说,和皇长子胤褆的主动夺嫡不同,其余皇子也只是被动参与了太子被废以后的混乱局面中,出错犯罪也有情可原。
作为康熙皇帝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褆虽非愚蠢、无知之辈,但其在一废太子时的荒唐表现、无知言辞,无疑会严重伤害一直要求皇子“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康熙皇帝。太子被废以后,眼见皇子夺嫡乱局,康熙皇帝也只能用严惩一位负面典型的既理性又无奈办法,予以全局压制和掌控。
但康熙皇帝毕竟是一位父亲,在胤褆生母惠妃向其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的时候,他毕竟没有诛杀亲子,只将其圈禁于府邸;甚至在临终之际,也没忘了下令“丰其衣食,以终其身”。一个帝王的理性和一个父亲的无奈,让皇长子胤褆落得了一个既悲惨又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