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多尔衮掌控皇权七年为何不篡位称帝?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6-12)260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

顺治八年正月,已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这不是皇家的私行追封,而是由顺治帝颁诏天下,不仅将多尔衮尊为义皇帝,就连他早逝一年多的元妃也尊为义皇后,同祔庙享。另外,顺治帝还覃恩大赦,赦条有十,让天下人一同感受到多尔衮成为皇帝的恩泽。

只可惜,此时的多尔衮已经被按满洲旧俗焚尸了。

他只能分享到死后哀荣了,但是,这份哀荣,随着顺治帝的亲政,随着顺治帝在亲政诏书中感恩地谈及“朕以冲龄即位,削平寇乱,垂衣端拱,统一多方,皆皇父摄政王之功也”,话音刚落,清算行动便开始实施了。

顺治帝是不愿意尊称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的,坚持在亲政大赦天下诏中将其称为“皇父摄政王”。

即便多尔衮被称为皇父,那还是王,还是臣。按满洲八旗制度对旗属关系的规定,臣就是奴才。

揭秘:多尔衮掌控皇权七年为何不篡位称帝?

只有皇帝才是真正的主子。哪怕多尔衮生前为正白旗旗主亲王,那顺治帝也是八旗旗主的共主。

一旦共主计划要严惩你,那么你的诸多问题就来了。

更何况多尔衮有一条很大的问题,危及了顺治帝的皇位,即散播谣言“太宗之位原系夺立”。

太宗篡位,那么子承父业的顺治的帝位也是不正。

多尔衮为什么要这么说?

太宗是夺了属于谁的位子,让多尔衮强烈愤懑?

来自东方藩属国的谣言,直指太祖属意多尔衮继承汗位,命大贝勒代善摄政,结果被四贝勒皇太极捷足先登,玩了阴谋,成了太宗。

2

太宗以四大贝勒的合力,迫使拥有太祖遗留的两黄旗的多尔衮兄弟,不得不屈膝臣服。

这,是多尔衮之一次与大位失之交臂。

然而,太宗选择了多尔衮作为少壮派的领袖,委以军政大权,在击败原来约定南面同坐听政的三大贝勒后,多尔衮成为了和硕睿亲王、领军大将军,并主持六部事务。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又像努尔哈赤死后一样,没有指定帝位接班人。

坐拥重兵而且总管六部的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是战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爷,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二者势均力敌,多尔衮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同时代善家族的两红旗也不支持多尔衮,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鼎力支持豪格。

揭秘:多尔衮掌控皇权七年为何不篡位称帝?

多尔衮只有他的兄弟阿济格、多铎表面支持,其实心里各自打着觊觎帝位的小算盘。

又是多尔衮的二旗对阵皇太极家族的六旗的格局。

此时最强大的两黄旗集团,誓死拥立豪格,让多尔衮不得不顾忌,只好做出让步,因而决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与两黄旗大臣力保皇子继位的用意吻合。

由于太宗国君福晋孝端文皇后和庄妃的姑侄关系,庄妃所生的六龄童福临,成为了两虎相争的幸运者。

多尔衮接受了政治交易,成为了被以济尔哈朗制衡的摄政王。

虽然此后多尔衮的功劳越来越多,率军入关,定鼎中原,将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力中心,最终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3

大清王朝进入了摄政时代。

代行皇权的多尔衮,权势煊赫,成为操控真皇帝顺治的假皇帝。他有称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动。

1。两黄旗虽屡遭多尔衮打击,但他们的整体实力不在多尔衮之下。加之多尔衮的嚣张,让其他各旗主王爷也是不满。虽然多尔衮以摄政王兼大将军之尊,“代统大军,往定中原,用加殊礼,锡以御用纛盖等物”(《清世祖实录》卷四),代行皇权,并相继称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高居在诸亲王、叔王之上,进一步剥夺八旗诸王特权,使大家心怀芥蒂。

2。原来支持多尔衮的多铎,因多尔衮不支持他继位,而不时对哥哥摄政拆台。后来患天花早逝。多尔衮统兵克取前明疆域,一切赏罚,均由其便宜行事,既集中了权力,但诸多在前方攻城略地的亲王贝勒,却对于“关内关外,咸知有睿亲王一人”(《清世祖实录》卷九十)的局面,还是不甘心的。多尔衮规定要安抚百姓,但多铎们却在前线烧杀劫掠。

3。清廷入主中原后,积极邀请贯彻儒家政治理想的 *** 士子和前明官员,进行政治合作,如果他突然篡位,必然会引起儒家道统人士及中原民众非议和反抗。

4。满人初入中原,以少数民族统治主体民族 *** ,篡位即继位不正,改变了帝位继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会更加激化民族征服和民族矛盾的诸多问题。

迫于诸多原因,多尔衮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地称帝,只能在封号上大动脑筋,做了顺治皇帝的皇叔父之后,还要做皇父。但,无论如何更改,他还只是一个屈尊在皇帝之下的摄政王。

顺治二年,曾臣服于李自成脚下的前明户、兵二科都给事中陈名夏,再次屈膝降清,跪在多尔衮脚下,力劝睿亲王以正大位。

多尔衮无可奈何地说:“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清史稿·陈名夏传》)

这是迫于形势耳。

多尔衮集中权力,保证了以微弱优势入主中原的清朝中央政权机构,在关内站稳了脚跟,相继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和弘光、隆武、绍武等南明偏安政权,然而内外紧张的情势,迫使他不得不在夺取皇位的事情上,望而却步。

更何况,率领清军将清廷搬入前明故宫紫禁城的多尔衮,虽然问鼎燕京,得到了吴三桂等前明将领和 *** 士大夫的政治合作,但是对于一统中原,还是严重缺乏信心的。

当他对 *** 强推剃发令遭到强大 *** 时,有人力劝他,强迫南人剃发,不但不能使之归附,反而会激起民变,“非一同之策也”,多尔衮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张怡《謏闻续笔》卷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6/67651.html

“揭秘:多尔衮掌控皇权七年为何不篡位称帝?” 的相关文章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猝死,皇弟、晋王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出于政治原因,赵光义一改过去在先皇帝死后第二年才更改国号的常规,于开宝九年十一月即改国号为太平兴国元年。除此外,赵光义对弟弟...

周宣:三国时期解梦师,擅长解梦,曾为曹丕解梦

周宣:三国时期解梦师,擅长解梦,曾为曹丕解梦

周宣,生卒年不详,字孔和,乐安(治今山东高苑西北)人,三国时期解梦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擅长解梦,在郡做官时曾为太守解过梦,后又给曹丕解梦,都灵验。官至中郎,死于魏明帝末年。人物生平预言黄巾周宣是乐安人,在郡里做官。太守杨沛作梦,有人对他说:“八月一日曹公会...

平定关中后,曹操并没有乘胜进攻汉中是为什么

平定关中后,曹操并没有乘胜进攻汉中是为什么

曹操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中地区在汉末三国,名义上臣服于东汉朝廷,但实际上却有十多股割据势力,其中尤其以马超、韩遂最为强大。赤壁之战后,由于孙刘联盟短时间内不可消灭,曹操改变了用兵方向,决定先平定关中。211年三月,曹操用...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人。他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也正是如此,他屡立战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封侯,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便被选为了太子刘...

蜀汉灭亡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蜀汉灭亡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还不知道:蜀汉灭亡之后,为什么司马昭要优待刘禅?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灭亡后,司马昭之所以优待刘禅,不杀他,也是从当时的形势考虑的,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刘禅主动开城投降。当邓艾从七百里阴平崎岖小道,偷偷深入蜀汉后方,其三万之军,也不过两万来人,再经绵竹之战,曹军...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还不知道:安禄山造反后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还打了8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和安禄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4个人打的一场战争。谁能想到的事儿,安禄山造反也就是一年左右,可是真正的安史之乱却在安禄山死了之后,反而更加精彩。第1点,当时的具体情况。唐...

良妃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良妃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人,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帝妃嫔。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康熙是一位痴情的皇帝,爱江山也爱美人。他一生的挚爱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但良妃卫氏确实是他后宫宠妃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良妃身上,有两个显著的标签:一个是皇八子胤禩的生母;一个是出身包衣组织即辛者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