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救世宰相的张居正,他一生做过哪些错事?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居正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历史上,张居正绝对算得上是一代牛人,他不仅是赫赫有名的改革家,而且还是明朝时期最强势的权臣;按理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对明王朝进行了一个全面改革,使得明王朝国力日益兴盛,而且还重用戚继光抵御倭寇,因为功绩卓绝,死后被追赠上柱国,谥文忠,但历史上却对张居正评价很低,这究竟为何呢?
据说这张居正乃是神兽白龟转世,故而张居正的祖父替其起了个小名“白圭”,而这张居正也的确天资聪颖,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在其二十三岁时,便一举中了举人,位列二甲第九名;虽然没有高中状元,但颇受当时的重臣的徐阶赏识;在徐阶的栽培下,张居正一路平步青云。
尤其是在嘉靖皇帝去世后,徐阶起草遗诏,引张居正与之共谋,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之后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又迅速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接着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不到半年的时间,张居正从一个侍讲侍读迅速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重臣,这是无数人奋斗一生都达不到的,称之为传奇也不为过。
在徐阶因年迈致仕后,高拱上位,但高拱没享受两年,就因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成了首辅,而当时的明神宗年仅十岁,朝政大权由李太后、冯保和张居正三人掌握,这三人就是当时的“铁三角”组合。
而最关键的是,李太后和冯保是支持张居正的,或者说,这三人就是同党。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终于可以完完全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不可否认,“一条鞭法”的积极性,的确做到了富国强兵。
但是就在张居正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的时候,他多年未见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为官。而当时,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功亏一篑,所以张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在家事和国事之间,他选择了国事为先。
但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未能尽孝何来忠君。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张居正守制,虽然张居正权势滔天,但却是丝毫不敢给自己辩解,更不敢打压那些言官,一招不慎,就成了千古罪人。因为这件事,满天下都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危及国本;最终还是由明神宗诏谕群臣,再言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非议才消止。
但这种事,虽然被明神宗表面上解决了,但也只是表面上压下来了而。而且张居正为了贯彻实施“一条鞭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公然和明神宗对抗,但明神宗深知张居正的为人,为了变法可以做出任何事,包括改立新君,而以张居正的权势,的确可以做到,所以明神宗只能选择隐忍。
故而,在张居正去世后,虽然当时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但就在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明神宗命潘晟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明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明神宗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但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由此可见,明神宗内心是多么的恨张居正。而在历史上,对张居正的评价的确也是两个极端,比如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就评价张居正: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张居正掌权之后,太过于独断专权,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当时的士大夫阶级;而且张居正还给了这些恨他的人把柄,这个把柄就是“夺情”事件,在古代,不管多么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孝”重要,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人认为,孝为人之本,这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很多时候,有人说“忠孝两难全”,其实这在古代并不难选,因为必须首选“孝”。
因为首选“孝”的人,哪怕不忠,后面也有很大几率被赦免,最典型的就是徐庶;而如果选择,那即便这人是千古忠臣,也会被后人所唾骂,甚至他所效忠的对象也不敢再用他。而这个道理用在张居正身上同样合理,变法再大,有皇帝大么?除了有灭国危机外,其他任何时候,都要以孝为先;而这,也是中外文化更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