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6-27)250

对屈突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记得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有一部小说,作者是谁忘了,反正不是金庸就是古龙,要不就是梁羽生。这部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武功一般般,但是每次干仗都躲得远远的。江湖中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万寿无疆”,原因是大家笑他打架都躲开了,肯定打不死,所以能活得久。隋唐时期,也有一个“万寿无疆”式的人物,此君复姓屈突,单名一个“通”字。

屈突通在隋朝的时候,就是一个统兵将军。正史记载说他“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持重,说好听点就是谨小慎微,说难听点就是胆小怕死。屈突通每次打仗,都躲得远远的。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打的仗多了,就熬成大隋名将了。隋炀帝南下江都的时候,给了屈突通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成为镇守长安的主将。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李渊太原起兵,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城。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让屈突通赶紧带兵去河东地区,企图让屈突通把李渊阻挡在黄河对岸。屈突通带着人马,在河东跟李渊打了一次野战。这一场战斗,充分体现了屈突通“万寿无疆”的性格,他自己躲在城里观敌瞭阵,却派了个副将领兵出战。主将躲得远远的,能指望部下拼命吗?这一场野战,李渊大获全胜,屈突通的部队损兵折将。

屈突通被李渊暴打了一顿,他又使出“万寿无疆”大法,龟缩在城池里面不出来了。李渊见屈突通不出来,就派人强攻城池,结果是损兵折将也攻不下来。李渊决定放着屈突通的城池不管,直接渡河攻击长安城。李渊手下怕屈突通半渡而击,就反对李渊的作战计划。李渊对手下说:“我跟屈突通同朝为官多年,深知他的脾气,他没有决战的勇气。你们放心渡河,屈突通肯定不会出击的。”

就这样,李渊的部队在屈突通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渡河。屈突通在城池里面,接到李渊渡河的情报,他断定李渊是假渡河真埋伏,所以坚持不出击。李渊的部队全部渡河了,他对刘文静说:“屈突通胆小怕事,他在我们渡河的时候,不敢出击。见到我们渡河之后,害怕承担丢失长安的责任,肯定会追击,你们做好迎战准备吧。”

屈突通见到李渊渡河了,直接威胁长安城了,这下子可就慌张了。隋炀帝把长安交给屈突通,要是丢了长安,他的责任可就大了。屈突通承担不起丢失长安的责任,就决定追击李渊。到了这个时候,屈突通还在用“万寿无疆”的打法。他自己躲在城池里面,派手下的兽牙郎将桑显和出击。(此事典出《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朝人避大唐太祖景皇帝李虎讳,把虎牙郎将写成兽牙郎将。)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桑显和向李渊的部队发起猛攻,刘文静等人早有准备。这一仗,刘文静等人一开始输得很惨,三座营寨被隋军攻破两座,刘文静也中箭负伤。眼看唐军就要败了,桑显和却出昏招,他让士兵们先吃饭再打。唐军趁着隋军吃饭的机会,派了一股小部队绕到隋军后面发起突袭,一举反败为胜。桑显和大败亏输,回到城池后,屈突通感叹大势已去,大义凛然的说道:“终当为国家受一刀!”。

李渊放着屈突通不管,直接打下了长安城。李渊回过头派人攻打屈突通,屈突通又使出“万寿无疆”大法,撒丫子就跑。桑显和觉得屈突通无有将才,就找个机会溜了,投奔李渊去了。屈突通跑到半道上,被唐军追上了。屈突通见大势已去,就面向隋炀帝所在的江都方向跪下,他大义凛然的说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看了这个场景,所有人都以为屈突通要兑现“终当为国家受一刀”的誓言,为隋炀帝尽忠自刎。就在这个时候,画风突然出现了急转弯,但见屈突通泪流满面,做出了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他放下武器,转身就投降李渊了。

李渊见到了多年的老同事,常败将军怕死鬼屈突通来投,就把他派到李世民麾下效力。屈突通在李世民手下,参加了很多战役,打法依然是“万寿无疆”,一直没有立下像样的战功,也没有吃败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之一次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的各支部队都损失惨重,唯独屈突通的部队完好无损。

一个好的领导,会发挥部下的长处,避开部下的缺点,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好领导。李世民知道屈突通“万寿无疆”的性格,冲锋陷阵的干活从来不让屈突通上,他利用屈突通持重的性格,总是让屈突通留守后方。打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率兵驰援,李世民决定去武(虎)牢关与窦建德决战。李世民知道屈突通“万寿无疆”,就让他留守后方,带着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人去武牢关。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屈突通留守洛阳,那是人尽其才啊。屈突通没有决战阵前的能力,但是守城是把好手。当年李渊连胜屈突通三阵,但是无法攻破屈突通的城池,这就充分体现了屈突通守城的本事。在李世民跟窦建德决战的时候,王世充也派人出击,想跟窦建德里应外合。王世充的出击,碰到了擅长龟缩打法的屈突通,突围好几次都让屈突通怼回去了。再后来,李世民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只好投降了。李渊论功行赏,万寿无疆的屈突通,排在平定王世充之一位。(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之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钦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排在第十二位。秦琼因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敬陪末座排名第二十四位。万寿无疆的屈突通,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不但超过了秦琼,还比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程咬金排名高了九位。究其原因,还是李世民会用人,他发挥了屈突通万寿无疆的特长,让他有了围困洛阳之一功,这才是屈突通更大的资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6/70325.html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关羽虽然身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却和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徐晃两人私交甚好,甚至以兄弟相称。关羽为何与张辽、徐晃关系不错呢?《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了关羽与张辽的关系。白门楼吕布与张辽被擒,曹操要杀张辽,是关羽求情...

许褚为何要杀许攸?事后曹操是如何对他的?

许褚为何要杀许攸?事后曹操是如何对他的?

许褚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武将,曹操的重要部将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当时在睡觉,来不及穿鞋,赤脚跑出来迎接。许攸建议曹操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这一招釜底抽薪,使得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击败了袁绍,立下大功,也因为有功,所以许...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许褚是曹操手下大将,正史中记载,许褚腰大十围,勇力绝人。后来,许褚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曹操,立下大功。许褚和典韦都是以猛著名,也都深受曹操喜爱,两人不相上下。然而,许褚手中有一支奇特的队伍,让曹操非常喜欢...

王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王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属曹操军队,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得以投降刘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为何刘备的出身至今遭到怀疑?汉室宗亲数十万,唯独他成就了大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只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其实刘备所在的楼桑村全村村民,基本都是汉室宗亲!不光楼桑村,在东汉末年,类似楼桑村这种以刘姓子孙为主体的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也都是汉室宗...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对为什么韩信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到底是谁要杀韩信史...

李斯在被腰斩的时候 满朝文武为何无人求情

李斯在被腰斩的时候 满朝文武为何无人求情

对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国丞相李斯,原本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他曾经拜师荀子门下,学习如何在朝廷为官,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出师后,他来到秦国,成为官场最底层的小小门客,凭借着满腹才学和把握关键机会的能...

朱元璋都已经推翻元朝了 朱元璋为何还视元朝为正统

朱元璋都已经推翻元朝了 朱元璋为何还视元朝为正统

对朱元璋推翻元朝后, 为何要尊元朝为正统, 还要对忽必烈建庙祭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生于元朝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16岁的朱元璋失去了4位亲人,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双亲,而且他本人还差点在饥荒中饿死。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