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世民能算的上是明君吗?他自己也矛盾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6-28)280

李世民政变夺权,算的上明帝吗?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的帝王有那么多,能够被人们称颂的其实并没有太多,况且是人都是会犯一些错误的,皇帝也是不能够绕过这个规律的,所以我们都是能够从不同的帝王身上学习或者借鉴到不同的道理,现在千古一帝的说法可以说是有着烂大街了,似乎说一个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不用上这个词语都不能够表达出他的好了,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有能力做事并且让这个国家能够健康的发展,能够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太平盛世的局面,这其实是作为君主分内的事情,但是能够做到的君主其实是不太多的,所以历来这样的君主都是能够被人们称颂的,但是帝王也是有着被人质疑的地方,或者说有时候他们的身上也是存在着无法抹去的污点的。

李世民能算的上是明君吗?他自己也矛盾

李世民在古代算是一个好皇帝了,至少在他统治时期是能够注重生产的,百姓的生活也算是安居乐业了,虽然那个时候国力还没有达到鼎盛的状态,但是结束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这就是很大的功劳了,当然这份功劳不能完全算在他的身上,还有他的父亲李渊的功劳,当然也有那个被他斩杀在玄武门下的大哥李建成的功劳,这些人的功劳都是不能够被淹没了,而我们只能说他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的功劳更大,这句话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所以李世民的身上还是有着很多人的疑问的,这个人杀害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可以说这都是他道德上的污点,这一点我们都是知道的,而他能够励精图治,不杀害功臣,并且能够重用功臣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局面,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说他这方面而言,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的,当然他的身上也是有着很多的问题的,所以有的人认为这个李世民到底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分析一些这个人被人诟病的地方,首先玄武门这场兄弟之间的争夺继承权的战斗算是他生涯更大的污点了,透过很多的资料我们都是似乎给我们一个这样的信号,那就是李世民一直是处于一个隐忍的位置,很多时候都是太子的步步紧逼,所以最后他才会先下手的,其实这个就是李世民在历史上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修改史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一下,那就是这件事情或者这样的记载是有着明显的不和常理的,李建成作为一个太子,其实他就是合法的继承人,而且他的老爹也是没有放弃过他的打算,所以在那个时候他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所以秦王也才会发动这样的政变行动了,否则的话只要让他的父亲废除他就好了,何必让自己身上背上骂名呢?

所以太子应该不会主动去陷害他,反而是他的实力实在是在太强大了,甚至已经有了超过太子的势头了,这个时候太子肯定的采用一些措施来限制他的势力的发展的,这本身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都是来自于李渊的行动,其实应该肯定的是李世民这个人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天下有一半的都是他打下来的情况下,有着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以说在古代除非一个没有所谓的皇子,其实很多皇子都是有着这样的想法的,所以也就让他的内心是有着不公的感觉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江山是他打下来的,那么这个皇位也应该由他来继承才是最正确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其实已经不是代表着他个人的想法,就算是他想要退缩,也是不太可能的了,毕竟他的手下的这些功臣都是要获得一份功劳的,而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就是李世民了,所以他们才会跟着秦王去做这种事情了。

李世民能算的上是明君吗?他自己也矛盾

修改史书这些事情也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污点而已,当然也就会将自身置于一个正义的位置了,也就只能极力的否定他的哥哥和父亲的行为了,甚至还有可能会弱化他们在建国过程中的贡献,这样也就能够突出他的重要作用了,但是这本身是不算是什么问题的,但是确实给后世的帝王带了一个不好的行为,那就是修改皇帝实录,把一些对皇帝不好的记录都给删掉,所以才有后世认为唐朝之后的史书的记载是不真实的,是经过篡改的疑问了。

当然对待功臣方面是能够被人们大书特书的地方,应该说这方面李世民认为自己是能够镇得住手下的这些将领的,而且很多武将都是他的坚定的支持者,像尉迟敬德这样的武将他是不会反叛他的,这点自信他是有的,而且就算是他们敢于造反,李世民也是有着这个信心能够打败他们的。

所以在对于功臣武将方面他的做法是值得很多后世君主学习的,但是对于其他两位不杀功臣的皇帝刘秀和赵匡胤,这两个人都是剥夺了他的功臣们参与朝政的机会的,在这方面唐太宗的做法无疑是更加的高明了,至少在他的手中这些武将都是能够获得参与朝政的机会的,像李靖、李绩、尉迟敬德这些人都是这样的例子,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杀害功臣,像侯君集和张亮就是被他杀掉的功臣了,但是这两个人参与谋反行动,这本身就是皇帝不能够容忍的,就算是刘秀和赵匡胤面对这样的情况,估计采用的也是这样的 *** 吧,这不应该成为他被诟病的地方了。

李世民能算的上是明君吗?他自己也矛盾

当然李世民也做了很多的错事,比如他也像杨广那样征讨高句丽,而且也是失败的结局,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君主而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这样的行动真的是劳民伤财,相信他的手下的文臣们应该会给他说明这个情况的,而且杨广的事情就在眼前不远处,为什么会没有让他放弃这个行动呢?这本身就值得思考啊!

所以说虽然这个李世民的身上是存在着污点的,但是能够将李唐带入一个鼎盛的局面,可以说对得起人们对他的盛赞了,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这一点也就不值得人们的苛求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6/70414.html

“李世民能算的上是明君吗?他自己也矛盾”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忌惮老兵,顾全大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赵云是刘备手下的将领,勇猛善战,但据说诸葛亮已经很久没有用过赵云了。 甚至有传言说赵云之死与诸葛亮有关,或者说刘备一生不会重用赵云? 这些都是谣言还是事实? 一起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要杀赵...

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吗 刘备打仗的时候为何没有带诸葛亮

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吗 刘备打仗的时候为何没有带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真不会打仗吗?为何刘备打仗从不带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07年的南阳一间茅草屋里,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经人指点从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而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也从这里诞生。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被评价为”近乎妖“,说明了诸葛亮的厉害之...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对曹操为何斩杀聪明绝顶的杨修,却不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出兵汉中时,命人抓住主簿杨修,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并将头颅挂于军营门外。杨修被杀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鸡肋”,不过背后还有两个真正的原因。杨修的罪名是“扰乱军心”。曹操此次出...

张绣和曹操是死对头 官渡之战时张绣为何投降曹操

张绣和曹操是死对头 官渡之战时张绣为何投降曹操

张绣和曹操是一对死对头,为何官渡之战时不计前嫌,投降了曹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曹操一生所打的败仗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宛城之败。在这一战中,曹操被张绣偷袭,险些丧失了生命。虽然他历经艰险逃脱了性命,但是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都在这...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张裕妃,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被客氏害得最惨的一个妃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但都在岁余就夭折而死。后来,他的后妃张裕妃怀孕。这自然是件于社稷有功的喜事,然而她却被下令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张氏是顺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早在6岁时...

刘邦没有选择废掉吕后来保全戚夫人母子,是因为什么?

刘邦没有选择废掉吕后来保全戚夫人母子,是因为什么?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费尽心机。他为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不仅仅多次在朝中把这件事提出来说,和那些大臣们争论。而且后来,当他决定不再废刘盈的太子之位...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凭什么说:倘若郭奉孝在,赤壁之战定不会败北,有何原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赤壁战败后,曹操带着残余分子返回南郡,终于有时间休息了。曹操在宴会上突然哭了起来,说道:“如果奉孝若在这里,这场战斗将如何被打败?”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那里,他绝对不会...

有哪些与陈尧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陈尧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初年官员、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其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任交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