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6-30)40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汉名臣晁错之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特别是吴、楚、齐等国,势力越来越大,对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因此,从汉文帝开始,就不断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

到汉景帝时,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错出场,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削晚削,诸侯都得反,早削的话,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祸乱小;削得晚了,等诸侯王们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一些,但祸乱更大。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个诸侯王的过错,顺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准备向势力最强大的吴国开刀时,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一起发动叛乱,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进攻朝廷。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先是听从朝臣袁盎的建议,腰斩了筛议削藩的晁错并诛其九族,但叛乱并没有平息,最后只好派出大将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镇压,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历时三个月,才将七国之乱平息。

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 *** 各诸侯国的封地隐患问题,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借机剥夺了诸侯国的部分政治权力和管理权限,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晁错提出《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虽然使朝廷付出了代价,但从当时的形势和削藩效果看,晁错无疑是大大的功臣,但他却落了个被诛九族的结局,实在是死的冤枉,死的悲惨,后世史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晁错之死是因为袁盎陷害、景帝听信袁盎谗言,一时受蒙惑误杀了晁错。

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看,好像并不这么简单。晁错之死,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格因素、权谋较量、政治利益纵横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汉景帝政治利益需要的“替罪羊”,是宫廷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性格缺陷。

(一)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埋下悲剧隐患

晁错在汉文帝朝时入朝为官,因才学过人,被文帝安排做太子舍人,辅佐太子刘启,因为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经常给文帝和太子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深受文帝和太子赏识,被太子称为“智囊”,后来升为太子家令、中大夫。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马上提拔晁错为内史,仅次于丞相,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晁错因为和汉景帝的密切关系,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加上他的观点言论很合景帝心意,因此倍受宠信。他经常凭借自己和景帝的特殊关系,越过丞相等重臣,单独进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都被他改动修订了一遍,引起众朝臣的不满。

史载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心狠,又有景帝的宠信,朝臣们对他又嫉妒又害怕。当时朝中有名望的大臣如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重臣袁盎都和他相处不好,甚至心生怨恨。特别是袁盎,和晁错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你来我走,从不在一起说话。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但晁错年轻气盛,恃宠而骄,根本不在乎同僚们对他有什么不满,依旧我行我素。为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庙边的一块短墙给拆除了,这在当时可是砍头的大罪。因为晁错经常越级和景帝言事、感觉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这一机会立刻安排人写奏章,想弹劾晁错,借机除掉他。

晁错听到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宽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请求治罪晁错,结果景帝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事是我批准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斩后奏,却先奏请,反被这小子出卖!”回家后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从此对晁错更加敢怒不敢言。

(二)权谋博弈,晁错缺乏政治谋略

晁错虽然有才又受宠,但他的升迁之路太过顺利,缺乏必要的磨练,在充满权谋的封建官场,是典型的“书生政治家”,主要表现在,只知忠诚,不知忠须有道;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出谋划策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会出现什么后果缺乏必要的对策。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削藩之初,他就得出诸侯王“削藩必反”的结论,但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他却慌乱无策,至少两件事显示了他稚嫩的政治谋略。

一是策略失当,引祸上身。叛乱发生后,景帝召朝臣商议对策。晁错平乱心切,又不合时宜地提出请景帝御驾亲征。“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这么多兵,让别人带万一临阵倒戈怎么办?还是您亲自出征,我留守京城吧。”景帝听后连理也没理。

二是舍本求末,议杀袁盎。晁错和袁盎本来就相互仇视,削藩前,他先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贿赂的事,奏请景帝诛杀袁盎,但景帝只是把袁盎贬为平民。七国叛乱后,他不是急于谋划应对叛乱,而是想借机先对付袁盎,连他的手下都极力反对。消息传到袁盎耳中,袁盎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连夜通过窦婴牵线,进见景帝,说七国作乱,皆因晁错而起。鼓动景帝诛杀晁错,派人去吴、楚等国说明情况,叛乱自会止息。正为七国叛乱恼火的景帝,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为了天下平安,舍弃一个晁错算得了什么!

几天后,丞相青翟、廷尉张欧等大臣又 *** ,以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为由,请求诛杀晁错。景帝于是“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连朝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被拉到东市腰斩了。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三)政治考量,景帝迫切需要“替罪羊”

除了自身性格原因、导致树敌太多和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缺乏政治谋略,晁错之死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考量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景帝统治管理、稳定政权的需要,也就是说,削藩成或者败,晁错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从实行削藩之日起,他就成了景帝用来统一中央集权、稳固西汉政权的“砝码”和“替罪羊”。因为对朝廷、对景帝来说,诛杀晁错,是应对当时形势的更佳选择:

其一,诛杀晁错,有利于平定叛乱。当时,七国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虽然七国合兵,但有几个小国并不积极,诛杀了晁错,能够从内部动摇、分化叛军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以“清君侧”之名、搞叛乱的吴、楚等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6/70816.html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的相关文章

都说清承明制 清朝皇帝为何不像明朝皇帝一样个性十足

都说清承明制 清朝皇帝为何不像明朝皇帝一样个性十足

还不知道: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清是我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两个王朝,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及君主专制的集大成者。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后因宦官当道朝臣腐败而轰然倒塌,自之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朝,清入关后几乎全程...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前一天 崇祯皇帝又在做什么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前一天 崇祯皇帝又在做什么

还不知道:李自成攻破明都城的前一天,崇祯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绝望的崇祯皇帝挥剑砍杀了儿女及后宫妃嫔,并在煤山之上,歇斯底里地大声户号: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随后便在一颗歪脖子树下,自缢而死,留在他身边随他一同自尽的只有太监王承恩。不过...

曹操离皇位那么近 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

曹操离皇位那么近 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以为曹操不称帝是不敢,其实,曹操才是三国最聪明的男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曹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狡猾和奸诈,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其实是一个能力十分突出,政治才干远超众人的杰出人才。而关于曹操,关于三国,人们也始...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说起仓慈,也许大家会比较陌生。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东汉太和六年(232年)的一个冬天的午后,在西方的一个西域小国,一个小男孩莫多娄在大雪中一路狂奔,还没进家门就大喊道:“爹,郡守去世了!”“真的吗?”莫多娄的父亲从屋里一步就跨了出来,惊讶万分。“是的,爹。”莫多娄...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皇后,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皇后,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景皇后朱氏(234年―265年),吴郡吴县人,吴景帝孙休的皇后,野史记载其名为朱佩兰。骠骑将军朱据与朱公主的独生女,吴末帝孙皓的表姐和叔母。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赤乌末年,与孙休成婚,永安元年(258年),孙休继位,封为夫人,永安五年...

李世民和赵光义都夺位了 两人风评为何天差地别

李世民和赵光义都夺位了 两人风评为何天差地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夺位,为什么李世民万古流芳,赵光义却风评很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玄武门事变”是中国古代史上家喻户晓的一桩大事,李世民通过血腥的政变成功以非嫡长子的身份上位。而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史书记载是赵匡胤传位给他,但一直有不少的疑问,更有“烛影斧声”...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