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出自哪里?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萧何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有个出名的成语叫“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朝首任丞相萧何制定各项政策 继任者曹参不作任何改动,完全不折不扣地执行。聊聊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是大有裨益的。
(一)萧何其人其事
萧何原是秦时沛县的县吏,有才能也很讲义气,平时帮了本地“龙头老大”刘邦的不少忙。后来与刘邦和不少同伴成了铁哥们。
刘邦起兵后,在残酷的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镇抚军民,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征兵和征粮,然后源源不断地给前线送去。当时处于楚强汉弱态势,但楚国虽然强势没有后勤基地,兵员和粮草得不到及时补充,打的是消耗战。刘邦手中有兵有粮后劲足,在一班文武英才的辅佐下,屡败屡战,终于夺得了战争主动权,最后来曲“四面楚歌”,将项羽绝杀于垓下。
此外萧何还具有他人难及的战略眼光。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先于项羽进入关中,诸将都争先恐后窜进秦皇宫,抢夺金银财物,唯有萧何对这些不感兴趣,独自带人将秦朝的全部律令图书打包运走,抽空细细的研究,由此而具知天下各处的关塞、各地经济状况、户口多少和民间疾苦,为以后建国提前作准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世代流传,家喻户晓,在此不赘述。
西汉建立初年,国穷民穷的程度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天子的御座车在国内难寻四匹同色皮毛的马,将相出门只能坐牛车,百姓家几乎都四壁空空。刘邦接受萧何倡导的无为而治、清静治民的黄老思想,让流亡的农民回到土地上,让大批士兵复员回乡,开放大片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自由耕种,废除秦代的残酷法律,减轻刑罚,减少赋税,等等。通过努力,逐步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一言蔽之,从刘邦起事一直到西汉建国,萧何功不可没!
(二)曹参也是个有才能的人
曹参和刘邦、萧何是同乡。刘邦起兵之后, 作为大将的曹参率军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立下了不少功劳,算西汉的开国元勋之一。刘邦以功封侯时,将萧何列为头等,曹参等率军打仗的将领不服,认为他们披坚执锐,拼着老命去攻城略池,而萧何只是在舞文弄墨挠痒痒而已。刘邦举了猎人和猎犬的例子,说猎犬捕捉到了猎物,固然有功劳,但更大的功劳在猎人啊!曹参等率军打仗的将领无言以对。
从此“猎犬”曹参对“猎人”萧何一直心怀不满,但也无可奈何。颇有心计的刘邦对部下们的关系了如指掌,他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而以曹参为齐相国。刘肥的封地在刘姓诸王中面积更大,有七十余城。
俗话说,是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用这话来体现曹参的水平的确恰如其分。天下初定后,带兵的将军们大都要转业来治理民事。曹参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但他工作负责且善于学习,就任后召开专门会议,放下身段向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儒生请教,大家七嘴八舌一番,弄得他不知所以。
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个叫盖公的老人,善治黄老之言,就派人带礼物把他请来。盖公来后给他讲了一番治国的道理,曹参感觉很受用。按现在的话说,就从政治上关心盖公,从生活上照顾盖公,后来干脆专门建造了一座房子,请盖公长住下来,以便随时请教。
曹参为齐相九年,齐国之地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本人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老百姓称为贤相。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 曹参得到消息就给众人说,我要入朝为相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朝中使者就来召曹参入朝。曹参临走时专门打招呼:监狱和市场这两处地方不要穷治,用现代语释意:监狱和市场的管理办法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去大动。
(三)曹参为汉相后无为而治
曹参当上丞相后,一律按萧何的老规矩办,一点儿也不加以改变。在选择地方官吏时,只选那些木讷而拙于文辞且为人厚道的长者,把那些只会舞文弄墨、能说会道且光想博取名声的人统统赶下台。
曹参每天从早到晚喝酒,很少过问政事。不少下级官吏和宾客,见他长期这样无所事事,都纷纷来劝他改弦易辙,要做到勤政谋政。只要这些人一来,曹参就劝他们喝酒。只要谁开口谈国事,曹参就上前灌谁的酒,从“豪言壮语”灌到“默默无语”为止。曹参见下级官吏若犯了小错误总是替人家掩盖。因此府中平时硬是没啥事做。
(汉惠帝)
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汉惠帝终于忍耐不住了,某天朝会时,就问其原因。曹参脱掉帽子,稽首向汉惠帝道歉后问道:陛下自己估量圣明英武比得上高皇帝(刘邦)吗?汉惠帝道:朕哪里敢和高皇帝比?曹参又问:陛下看臣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汉惠帝说:你好像不及萧何。曹参道:陛下说得对,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之法已经十分明白清楚,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守职,遵而不失,不也可以吗?汉惠帝明白了曹参的意思。
曹参当丞相三年后去世。当时的老百姓感念萧何和曹参的治国之功,作歌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