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三总兵是哪些人?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有什么事迹?
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有什么事迹?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在抵抗英国侵略军入侵浙江定海的战斗中,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3位总兵先后壮烈牺牲,后人将3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称之为“定海三总兵”。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浙江山阴县(今属杭州萧山区)人。青少年时代,能开六钧硬弓,能用百二十斤大刀,挑起一抱粗、二丈长的大梁,臂力惊人。清道光三年(1823)考中武进士。初授守备,任职于水师营,后因功屡次升迁。道光十八年(1838)以别将署定海镇总兵。他服膺岳飞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格言。他治军非常严格,倍守“诚信必孚。赏罚必明,情伪必察,劳苦必均”。他经常深入兵营,与上卒同甘苦。有一次,他的家人结他送来一件皮衣,他说:“士卒冒冰霜,吾忍独暖乎?“
葛云飞虽是武将,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写得一手好诗,是有名的儒将。他生平著有《名将录》《制械制药要官》《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他曾自制佩刀两把,一曰成忠,一曰昭勇,并赋《宝刀歌》云:“快逾风,亮夺雪,恨斩佞人头,渴饮仇人血。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吁磋乎,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其《四十自伤》诗云:“马不嘶风剑不鸣,等闲已老健儿身。近来不敢窥明镜,恐照头颅白发新。”有人认为,这首诗足与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辉映千古。
道光十九年(1839),葛云飞父亲去世,按照惯例丁忧回籍。 *** 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的炮火很快波及到浙东沿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与浙江提督祝廷彪认为葛云飞“谋略可任”,要葛云飞提前结束丁忧,葛云飞二话没说,迅即出山,乌尔恭额随即委任他补定海总兵。到任后,他以劲兵扼守招宝、金鸡两山,关内安设巨炮,江岸筑土城,而江心及隘巷,则树木桩、排筏,以阻遏英军来犯。不久,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今丽水)镇总兵郑国鸿先后调至定海,与葛云飞共同防守。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中旬,英国侵华舰队29艘军舰结集于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洋面。3位总兵决定分守要地。王锡朋负责守卫晓峰岭,郑国鸿负责守卫竹山门,葛云飞率部踞守定海土城,当敌要冲。英国侵华舰队在经过几天的侦察与试探性攻击后,于八月十七日(10月1日)早晨对定海发起进攻,与守军展开激战。内于敌我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守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王锡朋、郑国鸿先后战死。在此情况下,葛云飞抱着必死的决心,率领守军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战斗中右脸被敌人长刀劈破,胸部中枪,壮烈牺牲。葛云飞牺牲后,清廷下令依照提督例抚恤,追赠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谥壮节。
王锡朋(1786—1841),字樵佣,顺天府宁河县(今届天津市宁河县)人。嘉庆十四年(1808)中武举人。初随陕甘总督杨遇春出征新疆,平准噶尔叛乱,后又参与镇压瑶民起义,作战晓勇,曾获皇帝赐予的“锐勇巴图鲁”称号,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 *** 战争爆发后,调至上海吴淞口,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抗击英军,所部寿州兵以骁勇善战闻名。
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奉令率领800官兵增援定海。当英国侵略军进攻定海时,他奉今驻守定海县城西的晓峰岭。八月十七日(10月1日),英国侵略军第55团主攻晓峰岭,王锡朋率领守军官兵奋起还击,由于敌人火力过于猛烈,守军官兵伤亡很大,王锡朋持刀与敌人展开搏斗,战斗中右臂中弹,改用左手继续劈杀,随后,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倒地,凶残的英军寸磔其遗体。清廷溢刚节。
郑国鸿(1777一1841),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湖南凤凰县)人,祖籍淑浦县。出身军人家庭,18岁袭云骑尉世职,历任守备、都司、参将、副将。郑国鸿通晓《诗》《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括旨》《昌学崇源》等,是一名儒将。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处州镇总兵。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奉命率处州镇1200官兵增援定海,负责扼守竹山。进攻竹山的英国侵略军是第18团。在敌人强大炮火进攻下,郑国鸿所部官兵遭受重创,在弹尽援绝、身负重伤的情况下,65岁的老将郑国鸿一人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搏斗,不幸中炮阵亡,所率领的处州镇官兵全部为国捐躯。清廷赐白银500两治丧,照提督例抚恤,追赠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赠武显将军(正二品),谥忠节。
1884年夏,浙江巡抚刘秉漳奏请在定海县城南郊半坡亭修建了一座“三忠祠”。祠中安放着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位总兵的牌位。正堂供奉三总兵塑像,神态凛然,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已写进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将永远激发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