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武则天老病垂危时日不多,为什么五臣还要冒险发动神龙政变?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19)19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武则天的统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她重用酷吏,为了稳固统治实行恐怕政策;后期统治趋于稳固,她便放弃酷吏, *** 前期的冤假错案,顺应百官意愿,立李显为太子,为国泰民安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武则天后期的做法是顺天应人之举,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明智决定,赢得了生前的赞誉与死后的哀荣。

武则天的转变令心系李唐的大臣们欣喜而激动,女皇已进入迟暮之年,病魔也屡屡侵袭,按说他们应该扶保着太子李显,等到女皇驾崩之后,顺理成章的光复李唐。

然而,神龙元年(705),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袁恕己五臣,却冒险发动了军事政变,通过政变逼迫女皇交出了权力。

武则天从三十六岁成为皇后,四十岁参预朝政,从并称“二圣”,到尊为“天后”,再到临朝称制,登基为帝,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对帝国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控制,在她眼皮子底下搞政变,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武则天老病垂危时日不多,为什么五臣还要冒险发动神龙政变?

武则天已经老病垂危,太子李显迟早即位,为何五臣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发动神龙政变呢?

这件事还要从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说起。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感到母亲年老孤独,身边没有可心的人伺候,所以忍痛割爱,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送给了母亲,张昌宗又推荐了哥哥张易之。二张面似莲花,能说会道,不但精通音律还擅长道家阴阳调和之术,颇得武皇的宠爱。

然而,武则天晚年的孤独并不是缺少两个可心的男宠,而是事业上的孤独。她迫切需要事业上的帮手,以达到对群臣更强的控制力,这是她惯用的伎俩。从争夺皇后时的许敬宗、李义府,到后来的北门学士刘祎之、元万顷,再到丘神勣、周兴、来俊臣这些酷吏。女皇身边永远都有忠诚于自己的,势力很强的政治力量。

但是,常年的酷吏统治,女皇手舞刑赏之柄,使满朝文武对她虽然恭敬但却不敢接近,生怕一言不合就小命难保,她与群臣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女皇已经无法也不敢从群臣之中选人。

而二张兄弟是前朝寒门宰相张行成的孙子,根正苗红,门第不高,除了自己再无依靠,正是合适的人选。

为此,武则天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做奉宸府的新机构,召集了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爷爷)、沈佺期、李峤等文人,加上趋炎附势的宰相杨再思、苏味道、崔融等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武则天的纵容之下,二张兄弟如日中天。

二张兄弟并不是正人君子,得势之后胡作非为,严厉打击不顺从自己的王公贵族,引起了众多大臣的不满,使本已和谐安定的局势出现了新的矛盾。大臣们仿佛又看到酷吏的身影,感到严刑峻法的阴霾重新袭来。

关乎到身家性命,一些大臣自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二张,如魏元忠、唐休璟、韦安石、宋璟等人,他们通过告发二张贪赃枉法、谋反等罪行想将他们置于死地,但关键时刻,女皇屡次出手,下旨赦免他们。大家渐渐发现,二张并不是简单的男宠,而是女皇的代言人,是女皇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有了武则天的庇护,二张更加肆意妄为,直到发生了两个大案,使矛盾迅速激化,使二张派与反对派到了剑拔弩张,不同戴天的地步。

之一个大案是邵王李重润等三人被杀案,李重润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他与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三人一起说了几句二张的坏话,没想到隔墙有耳,被二张一状告到女皇那里。

女皇将太子李显叫来一顿臭骂,竟然逼令三人自杀!李重润是帝国将来的继承人,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嫡子,是武氏王位的继承人,加上金枝玉叶永泰郡主,三人身份如此高贵,没想到议论了几句二张便遭到灭顶之灾。令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兄妹三人与众多宗室成员心有余悸。

武则天老病垂危时日不多,为什么五臣还要冒险发动神龙政变?

第二个大案是宰相魏元忠被贬案。魏元忠是武则天少有的信任之臣,为人正直,将二张横行霸道的家奴直接仗杀,相当于打了二张的脸。二张便诬告魏元忠,魏大人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他本人也毫不妥协,结果还是被贬官边地,仅仅保住了一条命。

连深受陛下信任的魏大人都落得如此下场,文武百官对二张痛恨到了极点,也恐怖到了极点。

长安四年底,武则天病重,宰相们近一个月都没有见到女皇,寝宫之内只有二张兄弟侍奉。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照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令太子监国,但武则天没有,权力是她一生追求的东西,她不会轻易授之于任何一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女皇对权力的过度执着,是促使政变的内在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寝宫内只有二张十分不妥,如果女皇一旦不测,二张假传圣旨,再生事端,就大事不妙了。于是,宰相崔玄暐大着胆子向女皇建议,应传太子与相王李旦兄弟入内侍奉。但女皇固执的拒不接受。

于是,在张柬之、崔玄暐等五臣的号召下,一个诛杀二张兄弟的计划浮出水面。其实,不论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也好,还是张柬之等五臣也好,他们针对的目标是二张而不是女皇,行动的性质偏向于“清君侧”,而不是政变。

但是,二张是武则天的代言人,三人朝夕不离,在不惊动女皇的前提下干掉二张,根本办不到,在女皇面前杀人事情就说不清了,如果不将女皇赶下台,秋后算账怎么办!

这也是李旦在行动前犹豫不决的原因。而张柬之已经八十一岁,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对这点看得非常透彻。这种事情只能干脆彻底,投鼠忌器是大忌,只能一不做二不休。

在一批帝国精英的策划下,行动十分顺利,一生叱咤风云的女皇武则天被客客气气地请下了台,政变以后的第三天便传位于太子。神龙元年末,女皇油尽灯枯,享年八十二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8/79397.html

“武则天老病垂危时日不多,为什么五臣还要冒险发动神龙政变?” 的相关文章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能统一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词人。在东汉动荡的末年,曹操纵横捭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手下文臣武将,先后吞并: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腾,张鲁等,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曹操建立了曹...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如果当年听桓范建议,号召天下勤王,能否反杀司马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司马一族之所以能取代曹魏的统治地位,一场政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政变便是“高平陵之变”。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懿不仅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在朝中的势力,...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

慈禧太后在上厕所的时候 宫女为什么口含温水守在一旁

慈禧太后在上厕所的时候 宫女为什么口含温水守在一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太后如厕时,为何要让宫女嘴含温水在旁等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最后的实际掌权者,她的一生可以说榨干了清朝最后的一滴血,不仅拿着国家税收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还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堪称民族罪人。慈禧的奢靡生活是民间热议的焦点...

唐朝都没有消灭安禄山 安禄山最后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唐朝都没有消灭安禄山 安禄山最后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对安禄山没有死在大唐的手中,为何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是中国最为强大的几个朝代之一,那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国力强盛如虹,外族人望而心颤,疆域往西直到中亚的朝代,那也是一个内圣外武,强大了许久的时代。唐太宗从父亲手中接过担子,这时的大唐到处都...

丁谓:北宋初年宰相,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丁谓:北宋初年宰相,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丁谓(966年~1037年),字谓之,后来改字为公言,苏州长洲人。北宋初年宰相,“五鬼”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淳化三年,丁谓中进士甲科,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淳化四年,任直史馆,以太子中允衔任福建路采访使。回朝后,任转运使,升三司户部判官。后任峡州路转运使,多次升官...

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是真的傻吗

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是真的傻吗

对孙权杀关羽是不是傻?原来背后有一大阴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及三国“刘关张”,这三人遂非同袍,但情同手足,佳话传颂千年,更被后人奉为情义经典;尤其是二爷“关羽”,豪情万丈,义字当头,三人中可称翘楚。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关羽”最后一战被东吴吕蒙擒杀,大哥“刘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