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胜利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02)120

对c楚汉之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垓下之战是决定楚汉之争的终极一战,最后韩信率领的汉军取得胜利,斩首楚君八万,而项羽也是被逼在乌江自刎。就此楚汉战争终于拉下帷幕,其实韩信能在垓下之战战胜项羽也很正常,因为当时韩信的兵力是楚军的十倍之多,这场战役注定项羽要做出最后的挣扎。不过在战役过程中,韩信依然十分警觉,不敢犯下一丝错误,他重视敌人的态度也让他以最保险的方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胜利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垓下之战刘邦总兵力是六十万,其中韩信领三十万,刘邦领联军三十万,还不包括其他的供给兵,而项羽缺粮,又是守城,他的十万军队中包括家属,项羽率十万打败韩信三十万军队,有人说韩信是假败,只是后人吹捧韩信而己。如果项羽不顾军队家属,突围而出韩信又如何挡住项羽,项羽兵法在韩信之上,能和他相比的只有白起与霍去病。项羽一辈子就在垓下之围败过一阵,这也是面对韩信这种军事天才加上绝对劣势败得一阵。但不算溃败,四面楚歌之前他仍有八万楚军。

楚军败就败在除了项羽之外没有一个能打的,手底下没人,什么事情导致自己亲力亲为,他自己不感觉到累,可他手下的士兵经不起这么高强度的奔波,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西楚霸王。垓下决战项羽10万打韩信60万,如果不是士兵过于劳累,项羽就直击刘邦韩信中军帐,活捉刘邦韩信。所以说项羽真的是被自己给打败的,当时任何一支军队拉出来跟项羽打,没有人能打得过,如果韩信最开始出兵就遇到项羽估计会输得很难堪。

项羽垓下之围,手下士兵已经疲惫不堪,而且被四面楚歌影响,士气已然到了更低点。如果巨鹿之战那种气势还在,垓下就算刘邦50万,也仍然打不过项羽。要知道项羽当时那种状态,仍然打出了包围圈,已经是够厉害了,他仍然有机会东山再起的。韩信是帅才,项羽是将才,韩信有战略眼光也是战术高手,但是两军临阵,破阵杀敌这种事情,还是项羽更牛一点,即使是韩信,如果跟项羽临兵斗阵也未必打得赢,所以韩信基本上都是迂回包抄,断绝项羽后路最终困死项羽。可以说,韩信从来没有想过跟满状态的项羽正面交锋,因为他知道怎么打赢楚汉战争,而不是局部战斗。

彭城之战项羽全是骑兵,垓下之围韩信同样围不住项羽的骑兵,项羽是步兵被围,不得不回去救援。当时项羽十万已是残兵,韩信来之前刘邦率20万追兵和项羽已经打过几次了,当然刘邦被打得不敢冒头,但是对项羽的部队也是有损耗,并且项羽很难补给。韩信再来项羽军队已经实力大减,最重要项羽突围成功可以走了,至少史记这么记载韩信不算全胜。我想说的是至少垓下之围韩信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战术,就是人多耗得起保住主营不被偷就行。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胜利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汉代都没有马镫,骑兵主要作为快速移动步兵使用,没有步兵配合根本不可能突破步兵方阵,哪里会有具甲骑兵。项羽的战术一向是侧翼包抄,从来没有玩过向心突破。韩信总要这种军阵,把主力放在个空心大方阵里,骑兵在左右两翼之间,中间还夹着步兵。如果项羽从侧翼包抄,每个侧翼面最多只有1/5的骑兵能投入作战,很容易被依次消灭,骑兵一旦失败,摆成空心大方阵的步兵就等着被虐吧。韩信的这种空心大方阵,必须要军队人数极多,要不然没效果。看看古典时代希腊波斯战争和罗马的历次战役,骑兵就应该集中放在一个侧翼使用,前后配置,或者左右配置都是败亡之道。

韩信总共领兵60万,项羽十万,将领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就看实力。就跟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扎马战役一样。项羽和韩信都是超一流将领,但总体来说,项羽高于韩信一点。这从对章邯的对战可以看出,韩信出三秦的时候,还使了一连串计谋,才战胜章邯。而且章邯那会儿所带的兵,也比不了巨鹿之战时的虎狼之师。而项羽在巨鹿之战,面对章邯和王离的秦军主力,7万打40万,还是见章邯一次,就暴揍一次,打王离的长城军团更是摧枯拉朽一般,根本不用使什么计谋,可见项羽比韩信要高一点,更威武的多。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胜利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而且将领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双方都不会犯错,就只能拼实力。韩信和项羽是当时更高水平的将领,就看谁的实力强,所以垓下之战,韩信60万打项羽10万的疲惫之师,赢了很正常。随着科技发展,越往近代,将领的水平对胜负的影响越小,拼的就是综合国力。至今我们都替项羽感到可惜,其实他如果赢了会阻碍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灭秦以后之一件事就是把始皇帝统一的国家,像切蛋糕一样分给了各路诸侯,所以刘邦才可以作为一路诸侯,有自己的封地保留了自己的部队。他如果不分蛋糕大可以自己当皇帝,然后像刘邦收拾韩信那样收拾刘邦。

项羽的失败从根源上说是朝堂上的落后和迂腐,从他行为上来看,他的理想和抱负就是分封诸侯做天下共主,类似于周天子,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他的朝堂思维还停留在过去,他可能认为天下就该是这个样子,所以灭秦后关中都不要那都不要,分封完就回了楚国做个天下共主,谁不听话就打谁。灭秦后楚国兵锋谁都怕,开始还挺乖,随着局势的变化肯定会狼烟四起的,从设计就留下巨大隐患,但是要说军事能力,项羽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客观的说兵仙韩信也不行,后期随着汉的壮大,整个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跟楚军抗正面的,有骚扰粮道的,有攻打后方迂回包抄的,有限的楚军疲于奔命,失败是已经注定了的。

韩信的强大在战略上,从出川开始,一路平定魏代赵燕齐,最后挟天下大势与项羽一战,如果前期跟项羽对阵也照败无疑,彭城之战就算韩信指挥也得败,因为那是联军没啥凝聚力,做个假设,就算是整合后的汉军,同等条件的话,韩信应该也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后期的处境一个词概括:大势已去,大势所趋非人力能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9/81834.html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胜利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伙食后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伙食后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对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烦”后,为何就敢断定:孔明命不久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迷人且神奇的三国三国时期之所以迷人且神奇,就在于牛人——甚至可称为“神人”太多了。抛开那些专职人员。比如曹魏这边,算定曹丕活不过四十的朱建平。蜀汉那边,推测出刘备死期的张裕等,就...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人。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领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

诸葛亮要是比刘禅退位 诸葛亮能和曹魏东吴一决高下吗

诸葛亮要是比刘禅退位 诸葛亮能和曹魏东吴一决高下吗

对如果诸葛亮逼刘禅禅位!能不能灭吴跟曹魏家族一决高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诸葛亮一心忠心耿耿,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继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也耗尽了,命落五丈原。假如诸葛亮直接逼刘禅退位让贤,自己带领蜀,会不会直接灭掉吴国,并且跟曹...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黄巾起义爆发后,张飞与关羽加入刘备的义勇军辗转各地。三人同吃同睡情同手足。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操惧其勇...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曹丕公元220年篡汉称帝,刘备紧接着在221年在成都称帝,而孙权则是一直“隐忍”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虽然孙权最晚称帝,但周瑜、鲁肃两位“野心家”,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有辅佐孙...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岳钟琪的?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岳钟琪的?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岳钟琪出身于名将世家,又是岳飞的第21世孙。耳濡目染,他自幼对排兵布阵就很有兴趣。待到读书后,对兵法等更是熟然于胸,每每与人论起打仗,更是奇招频出。大人都对他的兵法见解感佩不已。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更何况他的父亲岳升龙还身居高位,是...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率兵驻扎在祁山,分作三寨,等待魏兵。司马懿率兵到长安,命令郃为先锋,戴陵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到祁山,于渭水之南下寨。两军对阵,战事激烈,诸葛亮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张苞在这期间因追魏将跌入山谷,受了重伤。诸葛亮将...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于谦,于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走入仕途。后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于谦的清廉,当时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广为流传。正统年初(明英宗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