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13)160

“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李广的真实战绩竟在这些汉简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其最为人熟知的不是其抗击匈奴的战功,而是“数奇”——运气不好。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却难觅封侯。历代文人都为之鸣不平,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现在 *** 上对李广的争议也很大。有人认为,李广封不了侯是纯粹能力问题,甚至连其“飞将军”的绰号都名不副实。那么,李广“飞将军”的绰号是否名副其实?为何封不了侯呢?

我们先从一个数据说起。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大规模入侵共有15次。这些入侵的特征是:万人以上规模,每次杀掠数千人。粗略估计,汉武帝在位的45年间,约有1.4万边境平民被“掠杀”,平均每年300多人。300多人是个什么概念?汉朝每年死于斗殴凶杀的人数都要远超这个了吧?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这种损失,至于促使汉武帝下定决心,发动几十年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以至于最后导致国库空虚吗?

借助出土的大量汉简,我们得以一窥汉代边郡地区的日常。这其中,就有不少记载了汉匈战事,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史书中动辄“万骑”的规模不同,汉简中所反映的汉匈战争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比如这几条记录:“虏可七九骑入卅井辟非燧”,“虏可八十余骑从塞外驰来”,“胡虏卅余骑犯塞”,“见虏三四百骑”,“虏可二百余骑”。多不过三四百,少则几十,与“万骑”的数量差的有点多。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还有更详细的记载。比如一条永始元年九月的记载,“虏可九十骑如甲渠止北,略得卒一人,盗取官三石,弩一稾,矢十二,牛一,衣物无数,司马宜昌将骑百八十二人从都尉追。”可以发现,匈奴入侵的规模不到百人,汉军追击的规模也不到二百人。还有一条建武四年匈奴入侵的记录,这次匈奴“略得焦凤牛十余头,羌女子一人”。规模有多大呢?“虏四骑,止都仓西放马,六十余骑,止金关西”,不到七十人。另一条记录显示,“虏可廿余骑,萃出块沙中,略得日迹卒赵盖众”。二十余匈奴骑兵打埋伏,抓获汉戍卒一人。从上述几条可以看出,匈奴这种中小规模入侵的主要目的不是与汉军作战,而是以劫掠为主,即“打草谷”。

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匈奴入侵,多为秋季。但是汉简中所记载的匈奴入侵,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有永始元年九月,初元五年正月、四月,建武四年九月,建武六年四月,元延二年七月,本始二年八月,建武五年十一月等,几无规律可循。所以,汉朝面对的匈奴入侵,更普遍的是中小规模的“打草谷”,且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几乎每月都会发生。

汉匈冲突本质上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明蒙冲突类似,则其作战形式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明蒙战争的一般形式,来与汉匈做一对比。以明代正统初年为例,正统元年十一月,“有达贼三百余骑,攻围兰州大通口递运所”,被明军击退。同月,有“达贼二千余人入寇神木县”,又被明军击退。还是这个月,又有“达贼三百余骑窃入灰沟营南”,两次被明军击溃。正统二年十一月,“鞑贼五百余骑掠金刚沟南,官军追击败之”。正统三年正月,“达贼三百余人饮马黄河”,明军败之。同月,蒙古某部酋长“纠集五百余骑从葭州渡河肆掠,为官军所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鞑靼人有六次入侵扰边,极其频繁。其中五次都是三五百人的中小规模,与汉简中记载的匈奴入侵人数相近。

这样就能理解为何汉武帝下定决心消灭匈奴了。如果中央 *** 每月都会收到边郡发来的报告:这个月匈奴百十人入侵北地郡,杀掠数十人,劫走牲畜百余头;那个月匈奴几百人入侵上谷郡,杀掠几十人,掳走牛羊百十头……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每年汉朝边郡可能损失人口数千、牲畜千余头——果然是不得不除的心腹之患。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那么,这跟李广的绰号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明代的史料。《明实录》中有大量边将率军击败前来劫掠的蒙古人,然后救回被掳走的人口牲畜的例子。比如成化九年二月,明军在红沙烟追击前来劫掠的蒙古人,败之。“斩首一十九,夺获马六十,兵器、皮袄等物二百三十六,追还被掠牛羊马骡二百一十五。”除了一般的战斗缴获外,明军还追回了被掠牲畜。又如弘治十年十二月,蒙古瓦剌部进犯赤斤蒙古卫,劫掠甚众。明军追击,在王子庄与蒙古遭遇,明军击败瓦剌,“斩首九级,驱回原虏夷人男妇七十四人,牛羊二千一百有奇”。值得注意的是,救回如此之多的被俘人畜,明军用了多少人呢?四百。

前面已经说了,汉匈之间的战斗,最普遍的模式是“打草谷”,即以劫掠为主。而李广作为边郡太守,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可以推测,李广的大部分战斗都是类似明军追击蒙古那样的反击战,即多次率军反击,救回被虏获的人畜。

《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李广做了四十年多年的太守,而且是在上谷、上郡、陇西、北地、右北平等北方边郡来回转,简直是边郡太守走马灯。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综合前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由于极其有效率,所以李广在某地任太守的时候,匈奴就不去他的防区劫掠,转而攻击别处(即“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等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发现李广的防区匈奴入侵次数骤减,而别的边郡次数陡增(都打到别人防区里了),于是就把李广调到匈奴入侵的重灾区。然后李广又把匈奴打到别人的防区,如此反复。这可能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含义:李广是北方各边郡对付匈奴打秋风的“救火队长”。

《明史》中有一条类似的记录。“自宣德以来,迤北未尝大举入寇。惟朵颜三卫众乘间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他将率巽軿,洪独以敢战至大将。诸部亦惮之,称为“杨王”。”说的是明朝中期名将杨洪的事迹:蒙古中小规模入侵,杨洪多次率军击败之,蒙古因此害怕,于是获得绰号——简直与李广的成名之路如出一辙。如此说来,李广“飞将军”的绰号是名副其实的。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这么厉害,怎么就封不了侯呢?我们看李广统帅万人规模战斗的例子。元光五年,李广带领一万骑兵出塞,遭遇匈奴优势兵力,作战失败,李广被俘,后成功逃脱;元狩四年,李广领兵与大将军卫青分进合击匈奴,结果“军亡导,或失道”,未能按时与卫青会合。由此可以看出,李广统帅大军的能力确实欠缺。统帅万人规模的军队,将领的勇猛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规划、协调、调度、大局观等能力。简单来说,需要帅才而不是将才。而李广这么多年,都是照着将才发展的。

李广初次崭露头角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当时“匈奴十四万骑大入萧关”,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以及“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受到文帝赏识。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李广就是以射术精湛、作战勇猛的形象知名的。后来到北方边郡防御匈奴,因为匈奴入侵的形式以中小规模打秋风为主,所以李广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种作战形式,讲究猛冲猛打,个人武艺高强就够了,但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领军能力。如此几十年,就导致李广的战术思维固化,完全习惯了中小规模斥候战,以至于不会打大仗了。

明代的北方边将们也面临这个问题。前面说了,明蒙交战的普遍形式也是中小规模为主,所以明代北方的边将们也适应了这一模式,形象点儿说,“李广化了”。戚继光对于这种作战模式的弊端,看得很清楚:“诸将又且利于此,习于此,偷马打帐房得功,视此为备边之长策,及至大举而入,便谓此必不可交锋,必不可堂堂相对,凡能神出鬼没,偷窃零骑,挑壕自固,便是好汉,此牢不可破之习也。其在蓟镇将士,又以大兵所向无敌,积威所劫,亦谓决不可论战。”一句话概括:斥候战打多了,不会打大仗了。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所以,漠北之战的时候,李广为什么要从汉武帝那里争取获得前将军?为什么愿意主动请缨,“先死单于”?就是因为李广深知自己的战术特点:不擅长独立领军作战,擅长猛打猛冲。而作为大军的先锋,直接由大将军卫青指挥,可以更大化自己的优点,最小化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卫青拒绝李广的请求后,李广“意甚愠怒”的原因了——-李广知道,独立领军,八成又要出事儿,自己最后封侯的希望怕是没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9/83750.html

“李广到底有多厉害?飞将军到底是不是后世的吹嘘?” 的相关文章

清朝妃子每日无所事事就会勾心斗角吗 实际真相是什么样的

清朝妃子每日无所事事就会勾心斗角吗 实际真相是什么样的

对清朝妃子们每天生活在勾心斗角中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的妃子并非都像电视剧上面演的那样整天无所事事、勾心斗角,她们也有自己的日程安排。清朝皇宫制度非常严格,皇帝祖上定下的规矩不但对自己严厉,对后宫妃子也是非常严格,容不得一点差错。这里就说明下,清朝妃子每天都在...

朱瞻基正值壮年就突然离世 朱瞻基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朱瞻基正值壮年就突然离世 朱瞻基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对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38岁壮年为何突然离世?其死亡真相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那些事儿,说遍天下事。”要说历史上最有个性的一群皇帝,那莫过于明朝的朱家子孙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失踪的朱允炆,篡位的朱棣,炼丹的朱厚熜,任意一位单拎出来都是一段传奇人生,而这...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在古代,宰相的地位仅次于君主,一些良相则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能够帮助君主办理各种政事。卫绾,代郡大陵人,他的年龄、籍贯史书上没有记载,应该是家庭比较贫寒,在汉文帝时期被选拔为皇帝的“专职司机”当上了郎官,在汉朝,郎官并不是多高的职位,但胜在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算是离权力的中心非常近的一批人。之后累积功...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最后选择传位给嘉庆,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在位六十年之后,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而他之所以传位给颙琰主要原因是有两个,第一是乾隆的选择不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第二是颙琰禀性宽厚,非常合适。乾隆一...

康熙继位后是什么样的 康熙又是怎么对待兄弟的

康熙继位后是什么样的 康熙又是怎么对待兄弟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成功继位后,他的兄弟们下场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其实康熙继位比较平稳,没有兄弟争权,所以康熙即位后对待几个兄弟也是非常好,康熙也算是历史上比较重视兄弟亲情的皇帝之一。接下来想说明这个问题就得先从康熙的老爹顺治有多少个儿子说起,看看康熙...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对曹操为何斩杀聪明绝顶的杨修,却不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出兵汉中时,命人抓住主簿杨修,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并将头颅挂于军营门外。杨修被杀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鸡肋”,不过背后还有两个真正的原因。杨修的罪名是“扰乱军心”。曹操此次出...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将亲儿子弘时幽禁致死?他比乾隆真的差太多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清朝历代皇长子,都非常难做,除了那些早年夭折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康熙的长子胤禔被幽禁致死,雍正实际的长子弘时也被削除宗籍,乾隆的长子永璜也被训斥早逝,道光的长子奕纬更是传...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毋庸置疑是战国末年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嬴政13岁在秦国称王。虽然在此之前,吕不韦曾经在赵国有恩于嬴政,但出于诸多政治目的和私人恩怨,嬴政最后还是将吕不韦削官,到头来吕不韦不得已饮鸩自杀。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