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注定要凉凉!姜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姜维北伐注定要凉凉!姜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姜维北伐比诸葛亮差的两个重要原因:内部混乱、战略失当,这一次,自然要分析一下姜维面临的无比糟糕的时势。
我们都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难处,但从北伐的角度看,姜维所处的时代,显然要比诸葛亮差上许多,而这种时势的差距,最终造成了姜维的悲剧。
诸葛亮的时代,在一开始,的确是比较艰难的。
在内:刘备去世前,夷陵大败,蜀汉军队精锐全丧;刘备去世后,南中叛乱,蜀汉国土面积几乎减半。对外:东吴孙权不怀好意,妄图分裂益州——“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魏国则认为蜀汉已虚弱到用言语劝降就够了——“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但这并非不可逆转的局面。
诸葛亮全面掌政后,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稳住孙权的野心,汉、吴重新结盟。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优势“闭关息谷”,养精蓄锐,不久便迅速平定了南中。再经过三年的发展,蜀汉国力已然完全恢复,达到了“田畴辟,仓廩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地步。
这些工作做好之后,诸葛亮“屯兵汉中”,正式开启北伐时代。而此时他面临的局面,其实并不算“不可为”。
有两个原因。
其一,魏国本身很虚弱。笔者在前作《诸葛亮北伐是一个战略失误吗》说过,在接连经历黄巾之乱、群雄混战后,由于中原人口的锐减,建立在废墟上的的魏国此时已经是“虚胖”、“地多人少”,进入了最为虚弱的时期。在诸葛亮的北伐出击下,它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其二,魏国四周强敌环视。作为蜀汉的联盟国,东吴在东线给予了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名将陆逊频频出兵,且能取得类似石亭这样的大胜;公孙家族在辽东建立的燕国,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第四国”存在,其人口超过60万,养兵几近10万之众,公孙渊表面虽降服于魏国,实则暗通东吴与魏为敌,加上北方鲜卑雄主轲比能统一漠南,成为魏国又一心腹大患,二者完全吸引了其幽、并、青三州兵力,魏国可谓四面楚歌。
所以,尽管总体上免不了“汉弱魏强”,但在凉州一线,诸葛亮北伐凭着集中优势兵力,其实还有战胜魏国的可能,并非糟糕到“不可为”的地步。
然而,进入到姜维北伐时期,他接管的是一个更为糟糕的局面。
还是对应的那两个理由,只是变成了不利面。
其一,魏国国力在逐步恢复。尽管魏国皇帝曹睿去世之后,接连引发了高平陵之变、王凌之乱、诸葛诞叛乱……但这些大都只是高层权力的转移,未曾真正妨碍到魏国国力的恢复。
相反的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掌军之前这段空窗期,魏国免于西线作战的压力,依照中书令孙资、刘放的“据险御敌,休生养民”战略,人口和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其二,魏国四周强敌不再。东吴皇帝孙权主政后期昏聩无能,在内有二宫之争,在外贬斥陆逊,内耗严重使得东吴整体无法对魏国构成有效威胁。诸葛恪受命辅政之后,尽管重新重视对魏作战,但受限于水平不足,也无法成为姜维真正的帮手。
而公孙渊的燕国,在诸葛亮去世后,百日内即被司马懿所平,魏国增得辽东广袤之地和人口。鲜卑雄主轲比能,235年被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遣的刺客韩龙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由此二者均无法对魏国起到牵 *** 用。
可见,在对手变强而帮手又全无的大背景下,姜维北伐已经是陷入了孤军作战,难度可以说达到了魔鬼级别。
这种时势的糟糕,使得姜维只能尽量抓住魏国因司马氏取代曹氏引发国内动荡的时机,伺机出兵攻占凉州。只是大多数时候,由于“智不出于敌而力少于敌”,他往往只能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