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晋察冀日报》:一面战斗的“文旗”

中国历史1天前20

《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是晋察冀军区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创办的,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是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更大的机关报。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舆论阵地,《晋察冀日报》秉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战斗精神,充分发挥军事宣传的战斗性,其影响力跨越前线与后方,激发了军民共赴国难的壮志豪情,成为根据地一面战斗的“文旗”。

多角度多侧面的战场报道

在正面宣传的核心策略下,《晋察冀日报》及时报道战况战果,深入剖析战争局势,将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斗争和辉煌成就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1940年,百团大战烽火连天之际,《晋察冀日报》通过《八路军百团大战小景》《出击正太战役报告》等专题组稿,生动描绘八路军在前线协同作战,取得辉煌战果的感人场景,并深入挖掘战役背后的战略考量与战术创新,为边区军民提供了宝贵的作战经验,让军民的抗日决心更加坚定,斗争热情空前高涨。

《晋察冀日报》的战场报道形式多样,包括战报、通讯、特写、摄影以及军事文艺作品等。形式的多样化能够照顾到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喜好的读者需求,增强二次传播效果。例如,《雁宿崖战斗小景》等战地通讯生动再现了战斗的具体场景和细节,让边区人民在开展读报活动时能够有声有色的演绎。针对多数群众不识字的实际,报社记者和编辑经常采用战地摄影、漫画等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即便是不识字的边区军民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胜利,增强抗战信心。

《晋察冀日报》尤为重视英雄事迹的弘扬,特设“英雄与模范”专栏,将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1941年秋,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在晋察冀边区传为佳话,《晋察冀日报》迅速反应发表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这篇报道不仅成为激励边区军民英勇抗敌的精神号角,也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详细报道,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更为广大战士和群众树立了可学习、可效仿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和斗志。

瓦解敌军战斗意志的宣传攻势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高度关注《晋察冀日报》的言论并深为忌惮,对其多次发起“扫荡”。报纸以笔代枪,同敌人展开激烈的宣传斗争,不断打击和瓦解敌人,构建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为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晋察冀日报》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关键事件报道时机,与敌军展开心理攻防。一次战斗中,晋察冀军区俘虏了日本宣抚官浦田好雄,日军致函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舒同,请求以“中日战争出于误会”为由释放。该报随即刊登聂荣臻、舒同联合署名的社论,驳斥“误会论”,详述抗战真相,痛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复信指出:“日本军阀法西斯蒂,不特中国国民之公敌,实亦日本国民之公敌也。识其果一反其所为,东亚秩序,不难立定,世界和平,不难实现。”此信发表后反响强烈,部分日军受感化投诚时还特意携带报纸,证明其转变是受此启发。这种宣传手法不仅体现了时效性,向民众及时阐明事实真相,更彰显了其深刻的舆论战内涵。

情感与理性并重是《晋察冀日报》对敌宣传的重要手法。一方面,开设“日军士兵的觉醒”专栏,刊登日军士兵的反战言论和信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日军描绘家乡的温暖,激发日军思乡之情和反战情绪。报道日本国内的灾害、经济困境等消息,让前线日军意识到国家后方的脆弱,从而动摇其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通过剖析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结合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理性宣传“中华民族的正义战争必胜,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必败”的理念,让日军看清战争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从消极厌战走向积极反战。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内部团结,瓦解了敌军士气,有力配合了我军的军事斗争。

对人民军队本质的反映

《晋察冀日报》始终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报道边区的八路军,强调:中国 *** 领导下的八路军,绝不是单纯的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是边区人民最可靠的子弟兵,“边区子弟兵,是在边区人民抚育培养之下,生长壮大起来的”“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就是从这样与人民血肉联系而得来的”。生动诠释了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宣传人民军队与人民紧密相连方面,除了体现军队为人民浴血奋战保卫乡土以外,《晋察冀日报》还不惜篇幅地宣传军队严明纪律、救人救灾等爱护边区人民的行动,展现在血与火的抗战征途上军民患难与共的鱼水亲情。在抗战中粮食为军需民用之命脉,以此凸显军民血肉相连更具说服力。“一年四季,军队总是要尽力帮助老乡的”。春耕时节,《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部队应该怎样帮助春耕》,号召边区部队要以极大的努力帮助老百姓开展春耕,并进行武装保卫工作以防敌人破坏;秋收时节,为保护粮食,部队组成秋收突击队,展现了“七个人在一个钟头内割了六亩半谷”的本领,“聂司令员、朱副主任这时都亲自到了地里”。

人民的军队人民爱。《晋察冀日报》着重展现边区百姓支援战场、慰劳军队等军民情深的场景,让军民相互依存的观念深入人心。百团大战时期,《晋察冀日报》连发《别久情深的八路军和涞源群众》《三专区群众热烈慰劳子弟兵》等多篇通讯描绘军队凯旋百姓夹道欢迎的热烈场景,宣扬了军队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与老百姓对子弟兵的衷心支持。边区人民爱护子弟兵不只是物资和人力的支援,子弟兵在人民危难之时更是敢于用生命去保护人民,这种军民倾力互助通过《晋察冀日报》的宣传鼓舞形成良性发展,使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谊更加巩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1/610979.html

“《晋察冀日报》:一面战斗的“文旗””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