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26)260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侯并起,各自为政,战乱不断。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奴隶制即将土崩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制度即将发生的重大转变,造成了原有的奴隶主、旧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矛盾重重,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各个诸侯国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想方设法也要冲破旧贵族的阻挠,这条路并不好走,正所谓,自古变法无不伴随着流血事件的发生。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战国特点

而变法不同于改革。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成一个人的话,人得了感冒发烧,吃点药打个针就能好,这就是改革,但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大病,必须做手术甚至是刮骨疗毒才能治愈的话,这就是变法。

变法需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而改革只是国家政策的微调,改革不成功,改革家拍拍 *** 就可以走人,但是变法者不成功,可是要丢性命的,当然有时候变法即使成功了,也不尽然就可以全身而退,这就是变法和改革的区别。

而邹忌在齐国的改革为何不能称为变法?也是因为其是在原有制度上的微调。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本文飞鱼就从“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入手,浅谈邹忌改革为何不能长久强齐,别急,且听飞鱼细细道来。

邹忌以琴理谈治国。

邹忌,是一介布衣,不过和其他寻常士子不同的是,邹忌会弹琴,而当时的齐王恰巧非常喜欢听音乐,偏偏这时候的齐王不作为,甚至有点沉迷音乐,邹忌得知后,决定劝谏齐王。

邹忌并不莽撞,他求见齐王的理由是自己会弹琴,想要为表演一番,齐王那叫一个高兴,急急忙忙有请,结果邹忌却说自己的琴理远比弹琴要好,这就勾起了齐王的好奇,结果一番琴理说下来,齐王恍然大悟,因为邹忌说的琴理就是治国大道(《史记》记载:琴音调而天下治)。

邹忌与齐王

当然这只是邹忌飞黄腾达的开始,因为仅仅三个月后,齐王就任命邹忌为齐国丞相,而邹忌倒也不客气,送上门的大官,不做白不做,但邹忌也确实有治国之才,他针对齐国的现状,在齐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邹忌的改革按照时间来算,和韩国申不害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不过相比较这两人,邹忌的改革就小巫见大巫了,但尽管如此,齐国在邹忌的改革下,依然强极一时。

邹忌的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主。

对于邹忌的变法内容,如果要总结的话,大概有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这几点,对于鼓励臣民进谏,飞鱼不消细说,因为曾经语文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忘了的话,可以再看看开篇引言部分。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变法前夕

而其中又以“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为核心,这就说明了邹忌的改革,其实只是使君王能够广开言路,不被奸吏蒙骗,督促君主做到耳清目明,使官吏可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革新政治和整顿吏治。

邹忌改革不能长久强齐的原因。

春秋战国,是变法者的天下,而邹忌以吏治的改革,其实只能治好国家表面的病,如果用个成语形容的话,那就是扬汤止沸,因为此时面临着奴隶制的崩溃,国家的改革必须以稳固新兴的封建经济为主。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皆是以取缔旧贵族的特权为突破点,然后把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因为只有富国才能强兵,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邹忌的改革却对此没有任何涉及,这是邹忌改革不能强齐的最根本的原因。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邹忌改革时,齐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明确的法律条文来支持改革的持久,你或许会说邹忌不是提倡谨修法律吗,但这点史料中并没有相应的文献,而这句话的出处是源自于邹忌和淳于髡的辩论中(《史记》记载:谨受令,请谨脩法律而督奸吏)。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秦国士兵

也就是说,邹忌说过这句话之后,或许也是这么做的,但却没有明确国家政策来支撑,这就导致了邹忌的改革,只能维持一代君主,当君主去世之后,继任的齐王也未必会延续改革的路子走,当然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点,这也是为何齐国只是强极一时,而无法一直强盛的另一原因。

而反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无论任何一项变法措施,皆是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巩固,这也是为何秦国历代君主为何能一直坚守变法的原因所在了,正所谓:商鞅虽死,而商法不灭。

结束语: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为何不能称为变法?只因其是在原有制度上的微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法,上层建筑势必要有重大革新,只在即将崩塌的奴隶制的基础上,进行小修补,只是治标不治本。

从“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入手,浅谈邹忌改革为何不能长久强齐,春秋战国是孕育新的社会制度的大过渡时期,改革也好,变法也罢,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基础,邹忌的改革,则是只注重对上层建筑的调整,而忽略了这点,所以短时间可以强极一时,但势必不会长远。

战国士兵

我们再次把目光转移到商鞅变法上,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如果用两个字总结的话,那就是“耕战”,耕就是农业,这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商鞅出台一些列的政策,也都是意在促进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

而战的核心就是军功制,说白了就是让士兵奋勇杀敌以人头换爵位,可以说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秦国一统天下,耕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则满足了政治上的对外扩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可以说,商鞅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9/85987.html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是怎么样的?改革和变法有什么区别?” 的相关文章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曹操是怎么想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

诸葛亮手中为何总是拿着一把羽扇,是怎么来的?

诸葛亮手中为何总是拿着一把羽扇,是怎么来的?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不论是出入庭院还是带兵打仗,手里都会拿着一把羽扇,那么这把扇子有何讲究和来历吗?坊间关于羽扇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师傅水镜先生送的。师傅给了诸葛亮两样宝贝,羽扇和八卦衣。 师傅也有交代,每遇...

救援徐州时,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是为了什么?

救援徐州时,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是为了什么?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将不过关羽、张飞。刘备虽然没有多少兵马,但是,很将义气,能救人危难,有很好的名声。当时,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围困,太史...

谢万:东晋时期大臣、名士,才干过人,善于清谈

谢万:东晋时期大臣、名士,才干过人,善于清谈

谢万(320年-361年),字万石,陈郡阳夏县人,东晋时期大臣、名士,太常卿谢裒第四子,太保谢安的弟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谢万出身陈郡谢氏,才干过人,善于清谈。起家司徒掾,参加兰亭雅集。历任抚军从事中郎,辅佐会稽王司马昱。出任吴兴太守,颇有政绩。兄长谢奕去世后,接任西...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不顾诸葛亮劝谏,坚持攻打东吴的原因是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备,奔波了半辈子才有了自己的基业。原本靠着诸葛亮的计策,蜀国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在刘备晚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关羽被东吴偷袭身亡,作为大哥的刘备,一怒之下率领部队讨伐东...

弘时作为雍正的儿子 雍正为何对这个儿子痛下毒手

弘时作为雍正的儿子 雍正为何对这个儿子痛下毒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为什么要严厉打击三儿子弘时,是为四儿子弘历继位清障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皇宫之中的亲情,真的可以相信吗?当我们看到电视剧中那些皇帝和太子,或者是其他的儿子之间,其乐融融的气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种情感,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真的会出现...

魏徵为何会被称为功臣?一生有何贡献?

魏徵为何会被称为功臣?一生有何贡献?

魏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徵是唐朝时的名臣,以直言敢谏出名,多次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形成。李世民对魏徵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还称赞其是贞观年间第一功臣,更在魏徵死后亲自为其撰写碑文。但是...

历史上的胡亥到底是什么样的 胡亥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胡亥到底是什么样的 胡亥最后是怎么死的

对秦朝胡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真实的胡亥是怎样的?胡亥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他是怎样死的?大家了解真实的胡亥是怎样的吗?大家了解胡亥是谁的儿子吗?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去看看。胡亥,以赢为姓,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历史上有名的公子扶苏的弟弟。同时,胡亥也是秦王朝继秦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