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排名之一的只能是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之一的只能是李牧!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上面是百度百科来的“战国四大名将”的解释,白起和王翦是秦国的将领,廉颇和李牧则是赵国,也就是说秦、赵两国平分了名额,战国七雄的另外五国没有人可以称得上为名将,原因当然是秦灭六国最惨烈的战斗几乎都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
所谓文无之一,武无第二,四大名将当中,谁才是实至名归的之一名呢?
按照认可度比较广泛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排名之一的应该是白起,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其征战一生替秦国夺取城池70余座,斩首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65万之多,其中数量最多的一次当然是史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的坑杀赵国降卒40万。
不过,如笔者在《史书里的几大误区,你知道吗?》一文里所说,中国史书里面的“万”字务必小心再小心的看,否则,一不小心就翻船了——战国末年,七雄加起来总人口不超过2000万,赵国撑死200万人口,假如真的能斩首40万,赵国举国上下还能有几个精壮汉子?秦军只需要继续挥师向前,赵国便已经亡国了,哪里还能再坚持30多年?所以说,白起的战绩是有水分的。
再者,长平之战当中,白起的对手是赵括,这才是获胜的根本原因,假如赵国的主将依然是廉颇,他还有几分胜算呢?笔者以为,胜算为零!换句话说,即便是廉颇率领的赵国军队在兵力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白起都没有办法获胜。
我们来回顾一下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是怎样对付赵括的:1,主动示弱,引诱赵军主力离开坚固的壁垒;2,分兵封锁赵军粮道;3,在赵军主动出击之后,分兵迂回、穿插,夺取赵军营垒,阻断其退路。
赵括在发觉中伏后,后退无路的形势下,应对办法是进行连番短促突击妄图突围,没有得手之后立刻就地构筑防御工事,固守待援(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并不是完全的草包)。
到了这一步,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白起顺理成章的攻击赵军营垒,可惜还是没有成功,不得不改为围困,同时秦王发举国之兵来增援,然后才获得战争的胜利。
从上面的过程不难看出,一旦赵军构筑起防御工事采取守势,白起的秦军是完全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攻克的,唯一的办法是用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行长期围困,消耗完对方的补给,而实际上白起也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呢?
原因有如下几个:1,秦军长于野战,攻坚不是强项;2,(最重要的原因)在 *** 炮传入之前,缺乏有效的摧毁坚固壁垒的进攻性武器,故而依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一方拥有更大的优势(孙子兵法里之所以特别指出“十则围之”就是这个原因)。
纵观白起在长平之战前所获得的战绩,秦军几乎都是主动攻击一方,同样都拥有兵力和资源上的优势,但是由于与其对阵的敌军将领没有廉颇的水平,故而轻松获胜,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即便是秦国发举国之兵,白起仍然不可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廉颇。在这种前提之下,如果一定要说白起的实力高过廉颇,显然有失公允。
白起不能,那么老谋深算、四平八稳的王翦则更加不可能。当然,易地而处,假使让来指挥秦军,白起率领赵军,廉颇同样也没有办法解决白起和王翦,也就是说,白起、王翦、廉颇,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将领,可以说不相仲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笔者会认为李牧排之一呢?
战国七雄,秦军的野战能力排名之一,可谓实至名归,但是秦军的野战能力与匈奴骑兵相比如何呢?恐怕答案没有任何悬念吧?(汉初高祖刘邦集全国精锐尚且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其实力之强可见一斑),但是长期袭扰赵国边境的匈奴被李牧击败了,不但是大获全胜,而且是在野战中。
而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三次抗击秦国的侵略当中(公元233年,公元232年,公元229年),李牧每次都是临危受命,进行反击作战,结果是屡战屡胜,并且几乎都是在野战中击溃秦军!要知道,经历过长平之战惨败的赵国,兵力上肯定是处于绝对劣势的,而赵军野战能力原本又弱于秦军,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能且必须是统帅杰出的指挥才能,而这种情况下的胜利,含金量显然要高的多。
如果不是赵王昏庸无能,杀了李牧,自毁长城,王翦徒然有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恐怕也讨不了好。李牧的之一,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