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
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说起三国很多人都会对里面人物都略知一二,那么《三国演义》所弘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是褒扬蜀汉贬低曹魏,同时要宣扬忠义,因此很多人会有意丑化,有些人则有意淡化。其实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进行客观评价。而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参考元朝的话本,大概成形于元代末年,当然原版《三国志平话》要比《三国演义》更加玄幻,认为曹操、刘备、孙权是前朝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来找汉朝复仇。
话本是需要给老百姓演绎的,如果人物不能够脸谱化,是很难被人们给记住,尤其三国中那么多人物,必须有几个核心主角来贯穿始终。刘备被冠以仁德,曹操被称为奸雄,而关羽被形容为忠义。当然我们现在看历史不能再以脸谱化去认识这些历史人物,比方说刘备。
真实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道德高尚,他一直想匡扶汉室,但是早年却郁郁不得志,直到赤壁之战才慢慢站稳脚跟,后来终于有一次机会夺取了益州,然后又在公元219年夺取了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为风光的时候。然后在之后的一年,形式急转直下,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被孙权夺走,随后在夷陵之战中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看《三国演义》上面这一段的时候,都为刘备感到惋惜,我们不禁要反思,刘备刚刚建立了蜀汉政权,却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受到两次惨败。其实被冠以道德楷模的刘备不得人心,而是工于心计。那么我们看刘备是如何夺取益州的,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前只占有荆州的五个郡,面积并不大,而当时的益州是刘璋的领地。当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西北因为有马超,汉中有张鲁,因此刘璋有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公元211年,曹操想要兼并凉州和汉中,这个时候刘璋就着急了,没有了缓冲地带,自己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刘璋想请刘备过来,赶在曹操之前,帮忙夺取汉中,毕竟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而且刘备一直打着宗亲不能互相攻击,要互相帮助的口号。但是刘璋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引狼入室,刘备不但占领了益州,而且还把刘璋绑架到荆州。而就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曹操战胜了马超和韩遂,随后又取得了汉中,不得不说这个过程有刘备的神助攻。
刘备在益州道义上受到谴责,必须通过对汉中的用兵才能转移内部矛盾。刘备为了夺取汉中,让关羽从荆州北上夺取樊城,这也是直接导致荆州空虚,吕蒙偷袭得手。如果关羽不配合刘备牵制曹操,刘备很难夺取汉中,所以说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负有直接责任。
后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攻打吴国。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了,复仇的士气早已低落。其实往北方攻打曹魏,他没有足够的实力的,但是要把荆州给夺回来,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因为随刘备来益州的士兵大都是来自荆州,荆州是刘备的根据地,而且荆州是战略重地,北靠汉水,东连扬州,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刘备低估了孙权的实力,夷陵之战后死于白帝城。
低调的孙权
三国中每次重要的战役都有孙权的影子,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而且后面两个战役他都是胜利者,可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之人,完完全全是刘备的配角。
赤壁之战中孙权一直是坐镇后方,周瑜在前线冲锋陷阵。而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的孙吴是一个联盟,而不是一个集权的军事组织,要形成统一战线,除了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外,还要给大家足够的信心。当时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军力大概在二十万左右,这也是孙刘联军的四倍之多,而且曹操刚刚拿下刘表的荆州,可谓士气正盛。此时江东士族一边倒要求投降,要不是孙权的魄力与勇气,很难形成统一战线。而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把功劳全都算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舌战群雄,激怒周瑜,最后周瑜向孙权表达决心,让大家同仇敌忾。
如果孙权没有称帝的雄心,此时鲁肃和周瑜是说服不了他的。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周瑜和鲁肃是如何说服孙权的,先是周瑜介绍敌我真实实力对比,曹操立足未稳,不善长水战,大家都不傻,真实的战力情况大家都是了解到的,所以这个理由是说服不了江东士族的。而鲁肃如何说服的呢?他认为自己即使投降曹操依然可以做一个官吏,而孙权呢?如果投降曹操,最多配一匹马,一辆车,还有几个随从,从此称霸天下的梦想就没有了。就像我们看现在的创业公司被兼并一样,可以立即变现获得一份收入,但是却失去了将事业做大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够面对诱惑,坚持梦想,做这个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孙权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为了在夷陵大战中稳住曹丕,孙权竟然向曹魏称臣,但是我们看到孙权依然采用建安年号,建安可是汉朝的年号。公元229年,韬光养晦的孙权终于登基称帝,而且是魏蜀吴中寿命最长的国家。所以我们看孙权不是没有雄心,而是隐忍低调,不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真实的曹操
曹操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奸雄,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我们看同时期的袁术、孙权、刘备,袁术早早就称帝了,孙权呢,鲁肃一早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光复。刘备则不经验证谎称汉献帝已死,自己立即称帝。我们反观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可见曹操心底还是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在那个乱世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美德了。汉献帝在逃出西安的时候,可以说一路无人收留,差点饿死,要不是曹操的收留,不会获得善终。
曹操与袁绍的战争,绝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曹操本是宦官的一个养子,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极其看不起的一类人。我们反观袁绍,他家被称为四世三公,他们家往上推四代都是位极人臣,袁绍在统治阶层呼声极高,当时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都站到袁绍这边。曹操代表的是寒门,处于社会的更底层,为了笼络士族的支持,他不敢轻易得罪豪强,甚至自己的下属都不敢得罪。我们印象里曹操不可一世,真实的曹操却是过的小心翼翼,比如在官渡之战胜利后,他把自己下属与袁绍的私通信件统统都烧毁,不是曹操的大度,而是他不敢追查他们,稍不留意就会被这些士族集团给推翻。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便对北方进行统一,更是帮助北方暂时脱离了以袁绍为代表的腐朽士族的压迫,让百姓不用因为战乱到处迁徙,可以安心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开始复苏,这些都是当时别人做不到的好事。而且北方的统一客观上也给后来晋朝能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就这点而言,曹操是更大限度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确实配得上绝代英雄这个称号。
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一定有更好的选择。和话本不同,我们看历史人物一定是多面的,任何一个评价肯定有他的前提条件。就像曹 *** 们应该看他对整个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看他的动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我们看到曹操远征乌桓,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是客观事实,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比于袁术、刘备要更加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