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国有多厉害?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全能之才!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西汉韩安国,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全能之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国恒以弱丧,唯汉以强亡”,这一句话,很深刻地道出了什么是“强汉”。
汉朝的强大,是全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在于军事;而军事之强大,则在于将领。
可以看见,后世名将辈出的时代,唯有隋唐之际可以与汉朝相较高下。
但也因为这样,沧海遗珠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西汉名将一抓一大把的时期,更是有不少的全能之才,被掩盖了风采。
韩安国,就是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经常被后人忽略的文武全才——因为前有周亚夫,后有卫青、霍去病。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建立起了一番自己的功绩,并且成为西汉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得到善终的名将。
他有什么样的功绩?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三个事件上。
说起七国之乱,大家知道的典故非常多,像晁错的《削藩策》与被腰斩于市,周亚夫的三月平叛等等,但其实在这场战争中,韩安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所在的梁国对于阻挡吴楚叛军的前进步伐,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假若此处失守,都城长安就岌岌可危。
认识到这一点的梁王,自然是严防死守,可兵力的对比就在那里,如何才能坚守住?这时候将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韩安国,就是主导着这场攻防战的核心成员之一。
那么,他是如何坚守城池,为汉军大军集结争取时间,并创造出最后的决胜时机的?
《史记》记载: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从这场战役中,其实也看出了他在军事上的特点,就是采取防御型部署。这一特点,也为后来的不受重用于汉武帝埋下了伏笔。
不过,至少在七国之乱中,正是因为有他才坚守住了梁国国都睢阳,为周亚夫的一句平叛奠定了基础。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传统,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受宠的大多数是小的那个。
梁王,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备受宠爱,甚至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再加上有拱卫京师、平定叛乱的功劳,所受宠爱更是无人能比。
面对这样的宠爱,鲜有人能够做到不恃宠而骄,很可惜,梁王就是做不到的那部分。他的宫殿比皇宫还奢华,外出有天子赏赐的旌旗,随从千乘万骑;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京师还多。
更为甚者,还怕刺客刺杀朝廷重臣,像原吴国国相袁盎。
就算是亲弟弟,看到这样的状况,汉景帝也不可能开心。得知此情形,作为母亲的窦太后同样很愤怒。在一次梁国使者进京的时候,就迁怒于他们,拒绝接见。
但好在,这次的使者是韩安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很快就判断出突破口——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一顿哭诉将梁王的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母子之情等等说了出来,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还加上一段“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的描述,打动了长公主,而长公主转述给窦太后,窦太后再转述汉景帝,这才消除了兄弟、母子之间的隔阂,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
小小一个梁国,并不能展韩安国之才志,梁王死后,因得到太尉田蚡的推荐而成为了汉武帝的北地都尉。
后来,因在处理事务中显出非凡的才干,便当上御史大夫,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才能得到了再一次的释放。
比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王恢说主张兴兵讨伐,而韩安国主张和亲,因为匈奴兵强马壮、行动迅捷,很难制服,而且得到他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作用,战胜他们,也显不出多么强大;更况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战,是十分不利的。
他生动的比喻和有理的讲解,博得群臣的赞同,最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他4年多的御史大夫生涯里,推荐了名士壶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也因为这样,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想拜他为丞相,只是因为那时候他不慎从车上摔下来,严重伤足而作罢。伤愈后,被任命为中尉。
遗憾的是,在后来的一次汉匈战争中,他屯兵渔阳(北京密云县南),因兵败被匈奴虏走千余人及大量牲畜,而被汉武帝派使责备,并迁他到右北平。
看到汉武帝对自己的逐渐疏远,并且又愧疚于自己兵败,郁郁不乐的他,不数月就吐血而亡了。
夹在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些历史上耀眼的名将中间,韩安国可以说是不太走运,虽然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但知名度却不怎么高。不过,与周亚夫、李广的最后结局相比,却又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