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允常的墓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被叫为木客大冢?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越王允常墓为什么又叫木客大冢?
印山大墓奇特的木结构墓室前所未见,其立面呈人字形,两面坡式,横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在全国都没有可对比的实例,然而却同本地流行的一种传统越墓石室土墩墓极为相似。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除了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形制上,印山大墓就是越文化的特色。而墓中所使用的独木棺葬具也是越民族中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传统葬具。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判断,印山大墓是一座越墓毫无疑问。
印山大墓不仅是越墓,而且是越王陵。因为它所拥有的气势宏伟的外围隍壕,规模巨大的封土,特殊豪华的墓室结构,严密讲究的填筑措施等等,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它就是一座越王陵。下面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印山大墓的墓坑和墓道总长达100米,全是在山岩中挖凿而成,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从岩体中挖掘如此巨大的墓坑和墓道,可以想见当时造墓工程之巨,用工人数之多。据统计,挖掘墓坑和墓道须开凿石方近1万立方米,外围隍壕需挖去土方约4000立方米,墓坑内填筑木炭约1400立方米,填筑青膏泥约5700立方米,堆筑封土约1万多立方米,而构建墓室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营建如此的大墓,起码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此工程,非王者莫属。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都城所在,据史籍记载,春秋末至战国初在位的越国国君有夫镡、允常、勾践三代。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拥兵北上,争霸中原,并将国都由绍兴迁到山东琅琊,其在迁都前为自己修建的“独山大冢”最终也未能建成,仅存其名而已。
而勾践之后历代君王的陵墓也由于迁都均未葬在原国都绍兴一带。这样在绍兴的越王只有夫镡和允常,印山越王陵的墓主人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关于夫镡的坟墓,《越绝书》中记载:“若耶大冢者,勾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可以认为,夫镡的“若耶大冢”应该是因葬于“若耶溪”旁而得名,而古之若耶溪,即今之平江水,在绍兴县东南方。印山在县城西南方,两者相距甚远,位置不合。这样,印山王陵的主人自然就非允常莫属了。
正如之前人们推测的,印山大墓的墓主人就是越王允常,《越绝书》对于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山虽无明确方位,但在明清方志里我们找到了其具体的记载。
明万历《绍兴府志·祠祀志》记载:“山阴越王允常墓在木客山。”同书的《山川志》又云:“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现今王陵所在的印山,正坐落在绍兴县城西南方约13公里,与“二十七里”正合。
据印山北侧木棚村老人回忆,很早之前木栅村就称为木客村,在绍兴当地的方言中,“栅”与“客”音相近,故“木客村”后来慢慢被误传为“木栅村”。
可见,无论从印山大墓的发掘情况,还是文献资料的记载看,印山大墓就是越王允常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