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宝船去了哪里?真的失传了吗
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宝船到底是什么时间失传的?怎样失传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有很多,有说是宣扬大明军威的、寻找建文帝和玉玺的,甚至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的,等等说法。但是不管为何,这都是中国古代规模更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更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
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那是不是说自从郑和下西洋的绝唱后,明王朝强大的宝船技术,就此断代失传了?
小编告诉你,造船技术在明代没有失传。
郑和下西洋是的宝船作为中国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计船长至少五十七米的郑和宝船,拥有龙骨结构水密隔舱旋转橹等一系列高科技。而且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有用于载货“马船”,有用于运粮“粮船”,有用于作战“战船”,有用于居住“坐船”,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而郑和船队的风采,明朝初期强大的航海实力,都来自于明朝遍布东南各省的大型官营船厂。
但自从郑和下西洋盛典结束,下西洋活动落幕,大型宝船没了用场。而明朝的官营船厂没了营生,大量工匠纷纷逃亡,造船质量从此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战舰的性能,已是远远落后。以至于后来明朝舰队都不敢正面对抗倭寇驾驶的“山寨版明朝船”,戚继光更吐槽说,明朝的大型战船,别说拉出去和敌人作战,能在海上行驶不散架,都算是好船。
难道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真的就这样失传了吗?
其实就在明朝官营造船业衰败的时候,明朝的民营造船业,实力悄然增长。大批从官营船厂逃亡的工匠,都在民营船厂重操旧业,不但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与外国造船技术的交流,工艺也更精进。甚至借着抗倭的政治任务,技术不断精进,在大量军方订单的供养下,在抗倭战争后期,明朝水师不断装备升级,装备了升级版的“大福船”,在海面上收拾倭寇战船,号称“如车碾螳螂”。甚至后来的巨型福船,即使比起同时代西方的更大战舰,也是相差不远。
那明朝的造船技术到底是怎样失传的?
后来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一开始也对强大的造船船技术十分认同,也有所发展,甚至造出了“鸟船”,并以此为凭 *** ,成为康熙的一大功绩。但是随着清王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封闭民智,甚至大批战船被封存拆卸,清朝的水师,日渐落伍,沦落到被越南海盗痛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