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控制中国47年呢?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1-30)130

隆裕太后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一人事、政事,特别是权力安排,似乎很不满意。

载润曾回忆说:光绪帝逝世后,“隆裕一心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迨奕劻传慈禧遗命溥仪为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之旨既出,则隆裕借以取得政权的美梦,顿成泡影,心中不快,以至迁怒于载沣”。

“慈禧太后到了自知不起的时候”,“贪立幼君”溥仪,这纯粹是“从她的私见出发安排的” , “以免翻她从前的旧案”。载涛先生的这一说法,自然有其道理,但有两点值得人们思考。首先,载涛虽说此系慈禧太后出于私见,但细揣其意,却是意指慈禧狭隘的个人得失之私见, 而并非那拉氏家族的私见,更非引发爱新觉罗氏与那拉氏两家族矛盾的私见。其次,如果说慈禧太后完全是出于个人私见,由其亲侄女隆裕太后直接垂帘听政,把握清廷更高权力,岂不更为稳妥?在笔者看来,慈禧太后的上述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更高权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第二,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一切独断专行,虽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却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于大清朝,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有所不忠或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惇亲王奕誴等人的矛盾与斗争,不但皆被他人理解为, 即使是清皇室诸亲王亦认同是为大清朝内部的权力之争,甚至不过是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

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控制中国47年呢?

1861 年 8 月咸丰帝死后,肃顺等人以 “搁车” 的形式要挟两宫太后。慈禧太后向其胞妹、醇郡王奕譞的福晋哭诉说,肃顺等人“欺我至此,我家独无人乎?福晋言:七爷在此”。慈禧遂命醇郡王入见。醇王又向慈禧献言“此事非恭王不办”。 在此,慈禧太后显然是把自己置于爱新觉罗氏皇权的真正代表者的地位,将自己与八大臣的权力斗争,轻易地转化为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近支亲王与远支宗亲(如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及外姓家族(如穆荫、匡源、杜瀚、焦祐瀛等人)的权力斗争。

慈禧太后在热河草拟的治罪八大臣的上谕,也是其“请七兄弟改写”后,带回北京宣布的。

恭亲王奕䜣当权时,每被召见,两宫太后都称其为“六爷”,命人“给六爷茶”,以致奕䜣因天长日久的叔嫂关系而淡忘了君臣间的等级尊卑关系。

慈禧太后本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嫂嫂与小叔子间的关系来处理其与恭亲王奕䜣的政务与权力之争的。慈禧太后的这一作法,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认同。如 1865 年慈禧太后罢革恭亲王奕䜣时,就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家庭纠纷,叔嫂之争。后人黄浚在其《花随人圣庵摭忆》中也说,自辛酉政变以后,清廷的部分实权“皆归六爷矣,于是有叔嫂之争”。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将自己与光绪帝间的分歧,归结为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家务、家事之争。清廷维新派官员王照认为,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种种矛盾,并非政见分歧,而是权力之争,若就清皇室内部关系而言,则“纯为家务之争”。王照的这一认识, 得到了部分当代历史学者的认同。台湾学者庄练先生在谈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即曾不无惋惜地说:“一场关系国家前途极为重大的变法运动,竟因家庭间的权力斗争而致彻底破坏。”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看到列强要求其撤帘归政给光绪帝的假照会后, 亦曾怒气冲冲地说:“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

综上所述可见,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家族是忠诚的,这应是其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更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另一重要客观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11/97277.html

“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控制中国47年呢?” 的相关文章

洪都大战陈友谅最后也没能反败为胜,是因为什么?

洪都大战陈友谅最后也没能反败为胜,是因为什么?

陈友谅作为一名坚定的反元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为抗击元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洪都大战是陈友谅在和朱元璋的征战中最好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大的败笔。为什么说这是陈友谅最好的机会呢?朱元璋在和陈友谅展开决战之前,形势对朱元璋非常不利。不仅仅因为朱元璋人数很少,不仅仅因为陈友谅更熟...

牵招: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安抚境内,坐镇北疆

牵招: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安抚境内,坐镇北疆

牵招(?—231年),字子经,安平郡观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牵招早年师从乐隐,与刘备成为刎颈之交。投靠冀州牧袁绍,担任冀州从事,统领乌丸突骑。袁绍死后,跟随冀州刺史袁尚,受到并州牧高干加害,投奔丞相曹操,授军谋掾。从平乌丸,出任护乌...

胡威: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

胡威: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

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 ),一名貔,淮南寿春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名臣,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与父亲都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历任侍御史、安丰太守等职。后升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于习政,使教化之风盛行一...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从董卓进京夺权开始,中国历史便开始进入到战乱不休的汉末三国时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简雍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随其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简雍擅于辩论...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嬴政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确切地说,赵高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嬴政的尸体运回咸阳的。有人会说嬴政的尸体是混在咸鱼车周边,才被顺利送回都城咸阳的。其实用鱼车的方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细说如下:首先,赵高何许人也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和出了名的宦官。当然...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说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