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他竟抱着《三朝会典》跑到哭太庙鸣冤,最终缝上嘴巴凌迟处死

诗词文献8年前 (2016-12-29)730

读顾诚《南明史》,其上册里,频频提到一个人——孙之獬。

此人乃明朝天启二年进士,依例先授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到天启七年,达到他在明朝官场的人生顶峰,做了顺天乡试正考官。

不过,崇祯皇帝一上台,他就没戏唱了。

朱由检雷厉风行地处置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端的是人心大快,平日里依附于魏阉的一众朝臣,都夹起尾巴做人,小心翼翼行事,免得一个不当心,年轻皇帝的剑,就刺向了自己。

但这孙之獬,算是阉党里比较有骨气的。

他抱着本《三朝会典》,去哭太庙鸣冤。

啥是《三朝会典》?

简单点说,是将明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中朝臣的奏疏、皇帝的上谕等编撰成册,并加上按语,对这些事进行分析、当然,包括歪曲——因为它是阉党编的嘛——然后以之为武器,对东林党以及三案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打击,以维护魏忠贤的地位,看你们这些不识趣的书呆子,还敢不敢弹劾九千岁!

他竟抱着《三朝会典》跑到哭太庙鸣冤,最终缝上嘴巴凌迟处死

只不过,书编成未久,天启皇帝朱由校就一命呜呼了。继任天子朱由检,大刀阔斧,三月之内,搞定阉党,所谓的《三朝会典》这本专为害人而编的书,自然就在禁毁之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之獬抱着它去太庙诉苦了。

也许是他于阉党参与不深,也许是坏事做得并不多,也许是还有点敬佩他竟然在对阉党的狂风暴雨之中,敢逆世而行,反正,崇祯皇帝虽然对他厌恶至极,却也没要他的脑袋,只是革职回家,不再叙用。

转眼十几年过去。当年把他赶出京城的朱由检,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声威之下,逼死皇后,砍死砍伤女儿,送走儿子之后,跑到煤山上吊身亡。未久,将北京城闹了个天翻地覆,强力索饷打得官僚们遍体鳞伤的李自成,在山海关外一战不利,仓皇西撤,满清入关,北京城二度亦手。

新主人初来之时,尚属正常。对被大顺军逼得惶惶不可终日的故明官吏,愿效力者,皆用之。

孙之獬看到了希望。他亦被征召为礼部右侍郎。之后,便在《南明史》中不断出现——一会是给清军出点子,一会是主动请缨前往招降尚在抵抗之人,一会又是招降不力,不受待见……

然其能力不佳,人脉不广,两三年时间里,就从梅开二度,到被清廷抛弃,回山东老家,再度赋闲。

本想着在乡里做个土财主也好啊,偏偏就遇上了谢迁义军,攻克淄川城,把他一家数口全抓了起来。

他竟抱着《三朝会典》跑到哭太庙鸣冤,最终缝上嘴巴凌迟处死

一审名叫孙之獬,谢迁气就不打一处来。

阉党之事,那还算了,朝廷之争一嘴毛,跟我老百姓关系不大;投降清朝也就算了,反正也不止你一人归顺,何况,对明朝官民而言,这不过又是一次改朝换代而已;问题是,你为一己之私,怂恿多尔衮坚定了剃发易服的决心,就是你的罪了——

当初,孙之獬早早剃了发,以迎清军。果然如愿做官。当时朝廷之上,尚是汉满两班大臣分边站。 *** 发式衣冠,一如旧明。孙之獬是 *** ,剃满发,站哪边呢?他往满官那边站,嘘声四起,人家可瞧不起你汉官;但往汉官那边走,又是骂声不迭,剃了发,还是 *** 吗?两头不讨好,两头受气。

你们这些汉官,不也降了清吗?凭什么笑我?就因为你头发未剃,衣服没换?这只是外在的,你们不是替清朝出主意,在杀你同胞吗?五十步笑百步,嘿嘿,那就干脆都一百步吧!

于是上疏,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此正中清廷之意。于是乎,剃发令下。于是乎,本来已降清之地之人,降而复叛——换皇帝,没关系,我们还不照样交租过日子?但要灭我文化,欺我祖宗,那我就不跟你玩了……

他竟抱着《三朝会典》跑到哭太庙鸣冤,最终缝上嘴巴凌迟处死

落到谢迁手里的孙之獬, 被义军用锥子在其全身上下刺洞,插上一根根头发,边插边骂,“我为汝种发、我为汝种发”!

孙之獬知道这回,再没可能活命了,索性破口大骂,想来无非就是说你们这些人,必定会落到清军手里,不得好死之类……义军不愿听,直接把他嘴巴缝了起来。最终将之凌迟处死。又斩草除根,将他同时被抓的孙子、曾孙一并杀掉——虽然理解义军之恨,但孙之獬死时五十六岁,其孙子曾孙,应该均未成年——滥而杀之,固为解恨,但又与清军何异呢?

孙之獬死后,清廷闻言。两帮大臣,各执己见,一者认为该旌其忠;一者认为,其已被革职,与草民同类,不该抚恤。顺治皇帝采纳了后一种说法。这个从阉党而降清最后又不得已“殉”清者,白死了。

几百年过去,什么明,什么清,都已过眼云烟。但教训,还得总结。孙之獬招人恨,主要不在其替阉党说话,也不在降清,更大的原因,就在他为一己之私利而出馊主意,损人以利己。虽然一时能为当权者所喜,久之亦不免觉得他 *** ,被弃之运,实乃必然。后世之人,能不戒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12/102323.html

“他竟抱着《三朝会典》跑到哭太庙鸣冤,最终缝上嘴巴凌迟处死” 的相关文章

于仲文简介:隋朝名将,撰有《汉书刊繁》30卷与《略览》30卷

于仲文简介:隋朝名将,撰有《汉书刊繁》30卷与《略览》30卷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

明末官员黄尊素简介:著有《忠端公集》、《四书缄》

明末官员黄尊素简介:著有《忠端公集》、《四书缄》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韩休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韩休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休(673年-74...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译文及注释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注释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

《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箫声咽》译文及注释《忆秦娥·;箫声咽》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

《怨情》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一作:蹙)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译文及注释译文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注释⑴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⑵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