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自有死法:凭什么隋炀帝只能遗臭万年?
隋唐时代可谓封建时期的中国的巅峰,但是盛世的开启也是缘于一系列的谋杀与阴谋。开启大业的隋文帝作为外戚杀掉北周的皇帝和皇族,之后的隋炀帝杨广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杀了自己的哥哥。等等一些宫廷政变使得后人无不咋舌,但是同样是杀兄逼父,李世民与杨广在后人的评价中,可谓是天壤之别。或许成王败寇才是更好解释。
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在距离长安数千里外的扬州行宫当中,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如同暴风雨般席卷而来。
隋炀帝杨广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北人,然而他从二十二岁开始担任扬州总管。在坐镇江都十年中,他对江南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非常尊重江南的士族,甚至杨广还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他对江南的眷恋已经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
即使此时整个帝国摇摇欲坠,行宫外已经透露着一丝丝危险的气息。然而这位自负又自傲的皇帝并不以为然,甚至在皇后面前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觊觎他性命的人,正在路上。
骁果御林军,已经把整个行宫重重包围了。骁果寓意着骁勇果敢,各个武艺高强,装备精良,头戴金盔,臂刺血鹰。作为贴身部队,对于杨广有着绝对的忠诚,而杨广也给予他们极高的待遇。自己到喜欢的扬州风花雪月,兄弟部队当然要带上。
然而这些粗犷的关中汉子虽然也喜欢扬州的姑娘,但是陕西才是自己的家,到扬州玩玩可以,但是要长期待着,不干!
但是这些御林军还是有点良心的,毕竟杨广待他们不薄,不可能一开始就动了杀心。在百般祈求后,杨广毫无回返之意,甚至还想进一步南下、杭州。
骁果绝望了,人心浮动。他们决定开小差,约定日期集体逃亡。
然而真正的白眼狼出现了——宇文化及、智及和士及。这三位是杨广心腹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宇文述作为关陇豪门和开国元勋,在杨广杨勇的夺嫡斗争当中给予杨广非常大的帮助,深受杨广的信任。爱屋及乌,尽管宇文述功勋累累,然而他的这三位儿子可谓真正的纨绔子弟,作恶多端。但是杨广还是因为宇文述,非但没有惩治他们,反而给予优渥的待遇。
事实证明这是养虎为患。
就在御林军纷乱之时,这三兄弟出现了。骁果军的将官司马德勘和他们进行了会面,他得知了一点:逃跑不是办法,只有造反才是出路。思乡心切的司马德勘在宇文兄弟的忽悠下,竟然动摇了,再加上宇文述本来就是他的老上司,司马德勘心一横:“反了!”
兵变就这般迅速开始。
经过一夜的调兵遣将,在这人间芳菲即将纷飞殆尽之时,三月最后一天的凌晨,卫军变成了叛军。
行宫门卫官裴虔通在内策应,司马德勘率兵长驱直入直捣黄龙。瞬间校尉令狐行达的刀影依然在杨广面前露出寒光。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宫中的人早已吓破了胆,但是杨广却也天子威严,毫不慌张的向这些部下问话。
杨广说:你要杀我吗?
令狐行达说:臣不敢,只是将士思归,欲奉迎陛下还京!
于是令狐行达就扶着杨广下楼,来到军中。结果令杨广吃惊的是,抓捕自己的竟然是曾经晋王府老部下裴虔通。不禁问道:怎么你也反了?
裴虔通这时当着杨广的面,也是有些羞愧和后悔,但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说:臣不敢反,只是将士想家。
杨广说:朕也想回去,只是粮食未到,那现在和你们一起回去吧。
裴虔通说:这恐怕需要陛下亲口对大家说!
随后裴令部下迁来一匹马,让隋炀帝在群臣面前宣布北上。但是这是因为临时战马马鞍简陋,有失自己天子身份,死活不同意。等到裴虔通换到一批好马鞍,杨广也只好放下架子去面见群臣。
如果隋炀帝要是真的见了群臣,那么事情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然而宇文兄弟可不仅仅只是想回家,他们有着更加险恶的用心。再加上御林军并不是十分坚决,他立刻杀心肆虐,让司马德勘下令直接杀掉杨广。
结果,裴虔通等人又把杨广带回寝宫当中。
周围刀光剑影,兵士环立。尤其是看着这些曾经信任的部下愤怨的眼神,杨广心想也罢,尤其是爱子杨杲被裴虔通砍去头颅,血溅当场,他自己也只能向命运低头了。
事已至此,众人一拥而上,举刀欲砍。
杨广毕竟也经历过战争,坦然说到:天子自有死法,怎能加以锋刃,拿鸩酒给朕!
然而事起来仓促,一时间找不到毒酒。
在司马德勘的逼迫之下,杨广解下白练,交由令狐行达,随着令狐发力,杨广停止了呼吸,时年五十岁。
大隋王朝也宣告终结。
与绚丽强盛的大唐王朝相比,隋是被人们遗忘的。记住的也是隋炀帝的昏暴。
这是唐人给他的论定。炀帝死后隋在洛阳的留守政权给他“隋世祖”的庙号,然而这是后起的李唐不想看到的,改谥为炀。这是差的不能再差的恶评。
讽刺的是这个评价曾经是杨广给陈后主陈叔宝的谥号。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要隋炀帝昏暴的形象能一直在后人的心目当中存在,那么李渊的目的就达到了。然而我们讲究历史要求真,隋炀帝真有那么不堪吗?
历史学家胡戟说得好:“秦始皇做过的事情,隋炀帝多半也做了,却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却没有开凿运河。那么,凭什么秦始皇和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只能遗臭万年?”
这太不公平。
虽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是求真仍然是历史学者的职责。抛开一系列的偏见与成见,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隋炀帝,审视他的事业,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隋炀帝和一个大气的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