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为什么能够飞速发展呢
1851年1月11日(清文宗咸丰元年),“天王”洪秀全纠集拜上帝会会众二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由此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在短短五年间,起义军席卷中国南部,依次攻克武昌、九江、安庆等重要城市,并最终定都江南重镇江宁(后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由此控制东南财赋地,成为晚清 *** 面临的最严重的内患。这就不禁使人惊讶,太平军在前期何以发展如此迅猛?
外媒绘制太平天国士兵战斗画面
笔者认为天平军之所以能够崛起,首先在于无地流民(或破产农民)的增加。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经济危机”的结果:得益于康雍乾三朝的和平与繁荣,帝国辖境内的人口出现了指数级的增长;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社会结构并没有大的改进,耕地面积也并未有明显增长,从而在经济层面上出现了“内卷化”倾向;这一差异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这又同时意味着农民负担的日益加重,从而使得部分难以维持生计的农民出售土地成为佃户或流民。另一方面,四五十年代横贯全国的自然灾害(如1849年的广西省饥荒、长江沿岸四省的水灾等)进一步助长了流民的增加与民怨的堆积。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的农民因受到家族伦理和乡村“习惯法”的约束,是不易出现过激行为的;而一旦农民成为流动漂泊的无业人口,便自然成为传统社会的某种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易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人员来源。
其次,长期以来 *** 的输入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铜银比价亦随之改变。而 *** 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其所订立的《南京条约》奠定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开放格局,而未对 *** 贸易做限制性规定;这场因 *** 而起的战争实际上给予了 *** 贸易以某种合法性,从而使得 *** 输入在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随着洋货的涌入而受到打击,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这些受到负面影响的人易成为太平军的来源。
天王洪秀全像
再者,清 *** 防备不力为天平军前期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清王朝赖以建立的八旗军在清中期已基本腐化,以至于难以平定三藩之乱;而康熙时期为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的绿营军至清末业已丧失斗志,并在白莲教民变中被进一步削弱。继绿营军成为清 *** 仰仗对象的团练则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地域性,同时亦有民团加入太平军,反而壮大了太平军的势力。
拜上帝教的宗教仪式
此外,太平军打出的“拜上帝教”旗帜亦对太平军前期的发展有所助益。拜上帝教的宗教属性,首先得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大量皈依基督教的部分客家人的支持;与此同时,拜上帝教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其被改造过的内容(如上帝附体、天王崇拜等)与中国民间宗教的一些特点相似、其崇尚的“人间天国”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偶合,使得太平军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而宗教组织所具有的严密的控制性(组织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对太平军的迅猛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