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为何会被称为中华诗祖,《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生平简介
尹吉甫,房陵人(现房县),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为尹,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食邑房,卒葬于房。尹吉甫同时也是200万尹姓族人、60万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西周末期,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的房陵宝堂寺,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十堰市房县有多处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尹吉甫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诗
人物经历
尹吉甫,姞姓、兮氏,字伯吉父,尹是官名,他曾辅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死后葬于湖北十堰市房县松林垭,尹吉甫是尹氏、吉氏的太始祖,湖北历史上之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
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继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周宣王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被封为太师。
但是在《幼学琼林》则提到了尹吉甫听信后妻不实之词,放逐自己儿子伯奇的故事:“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初学记》说:“琴操,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而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尹吉甫听信后妻,将儿子伯奇赶出家门。伯奇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而被赶出,就在被赶出的这天早上就这路上的寒霜,写成了琴曲《履霜操》。
这《履霜操》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房县民间有着大量有关尹吉甫的鲜活生动的传说故事,更有大量翔实的文物遗迹。有关尹吉甫的遗迹,有多处,其中为祀祠尹吉甫而修建的石窟“青峰宝堂寺”,大门用方石雕刻,寺中精美的石门、石窗、望柱、挟栏等就在绝壁上雕凿而成,寺内供奉着尹吉甫的石像,其像手中还握着一个大毒蜂。(另有传说)寺前有八间木雕结构庙房,还有高大庄严的龟驮碑,有二遵高浮雕龙凤碑、凤帽,都是远古御碑。清朝又两次扩建。有一巨立碑记。首句就点到说:“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之佳城(佳城指古墓地)……”有关尹吉甫的传说故事在房县经群众口耳相传,世代不绝,与相关遗迹交相映证,特别是与尹吉甫有关的多处天官坟在房县的传说,更为生动传神。
在房县民间诗经民歌传唱从古到今,流传甚广,全县东、西、南方八个乡镇中大批农民能够用不同形式歌调唱出诗经“关睢”、“伐檀”等多首《诗经》诗歌。一篇《诗经》作者的故乡仍在传唱《诗经》的文章,曾经轰动大江南北,响彻海内外。
民间对尹吉甫的推崇
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着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遗存。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相传曾降龙伏虎射雕,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后来一直成为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唐代时期尹吉甫被朝廷追封为“忠勤廉谨天尊”,在历史上房陵历朝历代官员也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葬于青峰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通过民间流传的尹吉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对于尹吉甫的崇拜,也可以看到历代统治者对尹吉甫的推崇,尹吉甫已经成为了“忠义”的代表性人物。
历史评价
尹吉甫兮氏名甲,字吉甫,尹是官名,称尹吉甫;成为尹姓的主要来源。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名臣、贤臣,用后世通俗的说法,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当时北猃狁入侵宗周,进攻到了泾水北岸,形势相当吃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取得胜利,反攻到太原,并在平遥一带驻防。尹吉甫还曾奉命在成周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铜器兮甲盘,记载了尹吉甫征伐猃狁有功受赏及向淮夷征贡赋。《诗经六月》也详细的记载了尹吉甫伐猃狁之事。
尹吉甫和《诗经》很有些关系,《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谢安石曾曾问他那位咏柳的侄女谢道蕴《诗经》何句更佳,道蕴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更新的说法是《诗经》一言以蔽之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持此说的好象是台湾的李辰冬先生,他作了一本《诗经研究 *** 论》,认为“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三百篇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如果李先生的说法成立,尹吉甫可不是率尔操觚,而是比屈原早五百年的大诗人。但李先生的说法仅是一家之言,和《诗经》是民歌总集的传统说法相比,显得单薄,不好轻信。
尹吉甫也有不能让人首肯的地方。曹植《贪恶鸟论》云:“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黍离》有句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对父亲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不过,对《黍离》诗的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周宣王(姬静)初年(约公元前820年),辅弼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等。但尹吉甫为朝政中枢的重臣。宣王英明有道,“任贤使能”,使“周室赫然中兴”,百姓安居乐业,这与尹吉甫辅佐的功劳分不开的。周宣王五年六月(公元前823年4月,周历六月),猃狁(古部族名)迁居焦获,进攻泾水北岸,危及宣王。“宣王励精求治,命吉甫北伐猃狁。吉甫亲率大军反攻到太原取得大胜,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主持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功绩卓著,深得宣王器重。据《东周列国志》载:“宣王晚年病重弥留之际,召见老臣尹吉甫和召虎于榻前,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湟,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协力辅佐,勿替世业!’”宣王故,立其子幽王,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谢世。
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还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汉》、《大雅·韩奕》等诗篇。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大雅·烝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大雅·嵩高》文中对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地评价。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