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历代官场爱面子趣闻:朱元璋斩杀穷乡亲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1-20)220

曾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当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便将当地老百姓贫苦度日的情景拍了录像片让上级领导偷偷看。上级领导问为什么?这位干部叹了口气说:“我搞了这盘录像,大家议论纷纷,说我给 *** 抹黑。”上级领导很生气,说这是哪儿的话。这位干部拍摄真实反映当地老百姓贫困状况的录像,按说与他的“面子”也很不光彩。你这干部怎么当的呀!一些热衷于搞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莫说会千方百计掩盖真实情况,说不定还会制造出假象来欺下瞒上。然而,这位干部却勇于把真实情况告诉上级领导,并没有考虑对自己“面子”的影响。应该说,这位干部处理“面子”问题的做法,值得肯定。

毋庸讳言,国人是很讲“面子”的。所谓“面子”,不外乎个人的社会地位、声望、 成就与品格。其实爱“面子”也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别人面前有尊严,是人普遍、自然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没有人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想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位的,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此乃人之常情。人通过珍惜这样的“面子”,修身养性、矫正品行、建功立业,对社会、自身都只有好处没有害处。尤其当“面子”与尊严、骨气、人格系在一起的时候,这“面子”还非讲不可,就像当年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决不领取美援的面粉一样。

但有些事可以讲“面子”,有些事就不能讲。平时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你追我赶、拼搏创优,落后了觉得没“面子”,此乃有上进心的表现。但在评功评奖时,就要发扬一点风格,不能为了讲“面子”而争功闹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都有亲朋好友,当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关心照顾一下,“给点面子”帮些忙,无可厚非。但如果有损社会和他人利益,就不该为给“面子”而强以为之。现如今有些人认为,穿名牌才有“面子”,喝洋酒才有“面子”,开靓车才有“面子”,抽高级烟才有“面子”;坐奔驰、坐奥迪比坐桑塔纳有“面子”;住山水别墅比住都市楼房有“面子”,住都市楼房比住大杂院有“面子”;不动用工资袋比动用工资袋有“面子”;打高尔夫球比在餐馆打工有“面子”;公款消费比自掏腰包有“面子”;没有工作没“面子”;工作不好没“面子”;挣钱不多没“面子”;婚礼冷清没“面子”;孩子不争气没“面子”;不当官没“面子”;官当不大没“面子”。

朱元璋

这些看法就很不正确。正是在这些错误观念下,国人为怕丢“面子”活受罪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吞下苦果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强词夺理的有之,为怕丢“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有之。有的人办不到的事也信誓旦旦、大包大揽,“脸不变色心不跳”,宁肯巧取豪夺也绝不“跌份”。有的为了表现自己“能耐”,竟贪污公款给同事、朋友“廉价购物”。太爱“面子”,凡事都讲“面子”,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是非,这样爱“面子”,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了。

不过很可惜,千百年来,国人是该爱的爱,不该爱的也爱,不管什么情况都死要“面子”。所以鲁迅先生早就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他在《说“面子”》一文中,把国人太爱“面子”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说:“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没给他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 输了银子,却赢了面子,对中国人来说,也并不算坏。”还说:“说面子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似乎并不为过。对女人来说,因为男人摸了自己的手,而砍掉之;因为男人动了自己的身子,而消灭之,在古时候,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对男人来说,为了活得体面些,而不惜牺牲掉自己真正‘命根子’的人,也大有人在。” 人太爱“面子”,便虚荣起来,亦爱掩饰了。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般。他用猪皮抹抹嘴唇,油光光的,装富有以掩贫寒;好说先前的阔,以祖宗的荣光,掩饰现在的卑贱。人太爱“面子”,通常会像小说《变色龙》里的人物那样去“变色”,这实不足取。

太过爱“面子”在中国历代官场尤为凸显。一个人做了官,宁死也要保住面子,有的被杀头时还想着穿戴官袍,以保住“面子”。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上升,自觉不自觉地讲起“面子”,一次竟因为穷乡亲来找他,觉得丢了自己“面子”,居然把人杀掉。朱元璋当了皇上,过去和他一起讨饭的穷乡亲投奔他,他认为有失体面,叫人推出去斩了。乾隆时山东巡抚国泰贪纵大案,如果深挖,可能涉及全省官员,于是乾隆给查办的钦差大臣一道密谕,假惺惺说什么不忍再兴大狱,实际顾虑的是“朕之颜面”,要“面子”不顾吏治,乾隆一朝结果腐败愈演愈烈。慈禧过寿为“面子”好看大讲排场,挥霍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以致削弱了抵御外侮的力量。这些世人早已耳熟能详的事例,足以证明历史上官场讲面子的程度有多深,危害有多大。

时至今日,一些为官者仍旧为“面子”所累。他们中,有者行必坐高级轿车,住必居气派豪宅,穿必名牌服装,吃必高档饭馆,办公室必豪华装修,把个官场的“面子”做到了极致。有者下基层前呼后拥,外出送往迎来,否则就不气派。有者为上司增加“面子”, 吹捧、附和 、取悦,乃至请客送礼,以求上司对他的回报,在别人面前抬高他的“面子”。有者对屡犯错误或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一味迁就“面子”,批评不疼不痒,不触及实质,表面上给留“面子”,实际上在害人。不是有许多领导干部就因为缺少这种批评,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吗?有者挨了批评,丢了“面子”,不知“羞”而后勇,通过努力,纠正错误,挽回“面子”,反而耿耿于怀,寻机报复,甚至雇凶杀人,以泄私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者讲亲情、友情“面子”,为一些老同学、老战友、老上级或亲朋好友提干、入党、立功等打 *** 、递条子,甚至做出“出格”之事,这种“面子”给多了,自己最终丢尽了“面子”。有者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弄些应景之作、虚假政绩给自己充“面子”,他自己获得了所谓“面子”,却给党抹了黑丢了脸。有者为了面子,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行径也干得出来。

记得老革命家陈云同志树立家风,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机关干部要求自己,居旧屋、穿旧衣、用旧物,不搞特殊化,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租住小户型居室,开破旧私家车算不算有失体面;伟人恩格斯敢当着别人说,“我主要是靠了马克思才获得荣誉”,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李立三给部队官兵作报告,直言自己奉行的“左”倾冒险主义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其实,为官者真正的“面子”、更大的“面子”、最光彩的“面子”不在物质条件,不在官阶大小,不在自我评价,而在于百姓是否认可、信服、尊重、拥护。为了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淡泊名利、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在人们心中才最有“面子”,才真有“面子”,有好看的“面子”。那些当官图享受、到处摆谱,甚至利欲熏心谋取不义之财者,那些视个人面子唯大、不惜有损党和 *** “面子”、大搞虚假者,虽生活优裕,威风八面,家藏万贯,仕途顺畅,看似风光体面,但遭受人们唾骂、发指,恰恰最没“面子”,最丢“面子”,“面子”最难看。党员干部应该擎起这样一面旗帜,那就是:自尊心健康,“面子”观正确,是非分明,为官而不被面子累,不死讲面子、滥要面子、乱给面子,戒掩饰、去虚荣,讲真话实话,做真事实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真正、更大、最光荣的“面子”。这个道理,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懂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1/106068.html

“中国历代官场爱面子趣闻:朱元璋斩杀穷乡亲” 的相关文章

窦漪房都已经年老色衰了 汉文帝为何没废掉她

窦漪房都已经年老色衰了 汉文帝为何没废掉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文帝好歹也是九五之尊,他为什么废不掉年老色衰的窦漪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历史上,在吕雉擅政之后还出现了一位一生颇为传奇的女子,就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她本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宫女,在刘恒8岁被册封为代王的时候,以随行宫女的身份一同前往封国...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都诞生过哪些英雄?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都诞生过哪些英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武将方面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有“十二虎臣”;文官方面曹操有“五大谋士”,刘备有“卧龙凤雏”,孙权有“四英杰”。除了“四英杰”“十二虎臣”,东吴还有“五君子”。东吴五君子的出处颍...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洪秀全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为何能斗的过杨秀清?

洪秀全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为何能斗的过杨秀清?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事变中,北王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指示下,秘密回京包围了东王府。最终东王杨秀清全家被杀。甚至连他的眷属部队也被连根拔起,天京城内血流成河。我们知...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264年),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逝世后,宗预受命出使孙吴,得到孙权的赞赏。迁后将军,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汉末东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年),蒋钦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斩首七千,其馀皆降。建安二十年(215...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