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何不称王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08)120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

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在张良身上涂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张良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张良的籍贯众说纷纭;张良“拾履得书”的故事流传了千载,他的智慧真的来自于神助吗?身处英雄辈出的乱世,张良为何不称王……2000多年来,张良的历史谜案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但时至今日,张良的身上依旧迷雾重重。也许,这就是张良的魅力所在吧!

五世相韩:

张良籍贯在何方

虽然张良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古籍对张良的籍贯却无明确记载,张良的身世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不但其出生年月不详,其籍贯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所谓“神州处处张良祠”,出于对历史俊杰的膜拜心理,人们都喜欢与名人“攀亲结缘”,古往今来,全国各地兴建的张良祠竟然达上百座之多!不但安徽亳州等地宣称是张良的故乡,在我们河南,郏县、新郑两地对此也有争议。前不久,省会的一家媒体还发表了大块的专访文章,言之凿凿地称张良的故乡在禹州市的张得乡,因张得是张良的爹,所以此地名叫张得……

谈到张良的籍贯争议颇多的“热闹”现象,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明白:“(张良)父平,相王、悼惠王”,因此,张良的故乡在禹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郑中智先生推断说,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5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41年,父亲张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而新郑当时系韩国的国都所在地,张良家当在韩都新郑。张良的父亲张平卒于公元前250年,当时张良应当还很年少,因此,张良的出生地当在韩都。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始皇消灭了,此时正值张良的父亲张平死后20年,郑中智先生据此推断,在韩国灭亡时张良至少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了。韩国灭亡了,张家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因此张良对秦始皇无疑结下了国仇家恨。

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60公斤的大铁锥。等秦始皇出巡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埋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锤偷袭秦始皇的銮驾,可惜误中副车,没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上下连续10天大肆搜捕刺客。

壮志未酬的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江苏的下邳躲避了9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聚集了百余人参加了反秦的农民战争,投奔了刘邦。精通兵法的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最终消灭了秦国,为韩国报了灭国之仇。夺取天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成为名垂青史的不朽人物。

根据史实,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编辑赵宪立也认为:既然张良是韩国五世相门之后,张良的先世必然世居于国都所在地新郑,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居住。韩国灭亡时,张良家仅家僮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只能在韩都才有。据此推断,张良的出生地在韩都新郑。

拾履得书:

传说张良智慧来自神助

投奔刘邦后,张良辅佐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烧栈道瞒项羽,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楚汉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楚的计谋;有意与项羽的叔父项伯交友,以财物贿赂项伯,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鸿门宴”,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鸿沟议和后,谏议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纵虎归山……

逃到下邳的张良后来成为一代杰出的谋士,他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传说张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记》等史籍对这个传说有详细记载,智慧来自神助的传说使张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有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经过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白发老人面前时,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吩咐张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闻听此言,张良很气愤,但见老人年纪比较大,就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又得寸进尺地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后老人笑着离去,但走了一里多地后,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小子有培养前途!5天后,你还来这里见我。”

5天后的一大早,张良依约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满脸怒色说:“年轻人和老年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回去!5天后再来!”

又过了5天,张良鸡鸣之时就前去赴约,但还是迟到了,老人又让他5天后再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出发,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张良的真诚经受住了老人一连串考验,老人高兴地说:“这样做才对!”然后拿出一本书说:“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为帝王之师!”说完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的书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后,张良手不释卷,果然成为智谋奇才。

谈到“拾履得书”一事的真伪,郑中智先生笑着说,此事应当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当初,张良曾经是个“愣头青”,年少气盛,血气方刚,史籍记载,直到“居下邳”时,张良依旧“为任侠”。不过,在“居下邳”的几年中,张良实际上处于反思学习阶段,可能学习了姜太公的很多军事思想,渐渐走向成熟。在封建社会,某些人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利用群众的迷信思想,杜撰出一些神话为自己服务,在当时这种手段相当管用。张良可能杜撰出这个神话,借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

性格决定:

张良因何不称王

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辉煌的汉朝,张良功不可没。刘邦曾赞扬说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汉初三杰”。有句名言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细读历史,很多人不免生出这样的遗憾:张良为何只是老老实实地屈居人下做谋臣,而不去称王?他的主子刘邦系痞子出身,为什么却能当皇帝?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不是没有为王的雄心,实际上他也有称王的机遇。陈胜起义之初,张良也曾聚众百余人,为何他不去称王,而一心要去投奔刘邦呢?因为在古人的脑子里,忠君忠主的思想比较重,这种思想也可能统治着张良。

郑中智先生说,张良的城府很深,就像下橡棋一样,常人只能看一步,张良却能看三步。张良对时事看得很透,历代君王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坐上王位的,而张良却不是这样的人。张良还有自知之明,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做王的政治手腕,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充其量就是块做谋臣的“料”,他与刘邦只能是“帅才”与“将才”的关系。如果勉强为之,不一定会成功。

赵宪立认为,张良的胸襟也决定了他不会称王。当初,张良投奔刘邦的目的在于报国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秦朝推翻了,张良目的也就达到了。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刘邦封侯,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作为封邑,但张良只要一万户,张良还说了一通肺腑之言,《汉书列传》记载的张良的这段话就足以说明问题:“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兔死狗烹:

张良为何能独善其身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包括韩信、张良、萧何在内的7个异姓功臣为侯,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开国功臣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迷。 郑中智先生介绍说,在功成名就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老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不再过问政事。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封侯之后,张良“乃学辟谷”,声称从此之后要追求修道成仙。“辟谷”就是不吃饭。刘邦的夫人吕后当年就很不理解张良的行为,劝张良说:“人生那么短暂,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其实是“明哲保身”之举,这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以张良的聪明劲,他早就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明白这样的历史规律: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君主们却不能和功臣们一同分享胜利的成果去坐天下了,他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怕功臣会威胁他的王位,“卸磨杀驴”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郑中智先生认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也早就看透了。所以,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 *** 走人”,去学道,去游玩,闭门不出,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种超脱之举,才使得张良与众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终的结局。 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在被杀之前,韩信曾发出了那句流传千载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应当说,“兔死狗烹”的结局张良早就心明眼亮了,这说明张良想得高远,看得透彻。张良之举虽说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张良也只能如此。

张良能安然无恙,刘邦的老婆吕后也起了很大作用。郑中智介绍说,有段时间,刘邦欲废掉吕后的儿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想保住儿子的王位,却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张良求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就不会废掉太子了。”吕后按照张良的计谋而行,果然使儿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吕后当然对张良十分感激。通过这件事情,颇有计谋的张良自然又多了一把“安全锁”。从这一点上说,还是张良的智谋救了他自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2/109442.html

“揭秘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何不称王”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王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平啊

有哪些与王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平啊

王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太原晋阳人。西晋外戚大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孙子,司徒王浑第二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迎娶常山公主,累迁骁骑将军、侍中。爱好骑射,勇力超人,涉猎《易经》、《老子》、《庄...

甘夫人: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妾室,在赵云保护下幸免于难

甘夫人: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妾室,在赵云保护下幸免于难

甘夫人,《夔州府志》作名甘梅,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妾,蜀汉后主刘禅的生母。刘备因早年多次丧偶,甘夫人常代理主持家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时,生刘禅,长坂坡之战时刘备于逃亡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刘禅及甘夫人在赵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曹丕公元220年篡汉称帝,刘备紧接着在221年在成都称帝,而孙权则是一直“隐忍”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虽然孙权最晚称帝,但周瑜、鲁肃两位“野心家”,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有辅佐孙...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过“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些让人费解的。有哪些让人费解的地方呢?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公元23年,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直系后裔,世代居住舂陵(湖北省枣阳市)。他为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广交宾客豪杰,后因宾客犯法受到连累,鞋底抹油逃匿至平林(今湖北省广水市...

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不屑 关羽为什么说赵云是自家兄弟

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不屑 关羽为什么说赵云是自家兄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不屑一顾,为什么偏偏对赵云以兄弟相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中的关羽大家都不陌生,也知道他是忠义的化身,但他的的自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一项缺陷,尤其是对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和黄忠极为的不看重,也可以说是对他们不屑一顾,而对赵云确实以...

清朝时期选秀有什么潜规则吗 妃子为什么会越选越丑

清朝时期选秀有什么潜规则吗 妃子为什么会越选越丑

还不知道:清朝秀女为什么这么丑?选秀背后到底有什么潜规则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许多晚清老照片上都记录了晚清妃子的风采,但这种“风采”属实是让现代的我们难以欣赏。所以我们对晚清秀女的印象都是丑,那么贵为天子的皇帝为什么要选这么多“丑妃”呢?选秀制从古沿用至今应该...

明朝名将张武凭什么在靖难功臣十三侯爵中排行第一?

明朝名将张武凭什么在靖难功臣十三侯爵中排行第一?

众所周知张武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知名将领,出生在湖南浏阳,那么他是凭借什么在靖难功臣十三侯爵中排行第一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建文元年七月份的时候,跟着朱棣一起发动了靖难之役,在控制了北平城之后,便迅速参与了攻克蓟州的战争。当时蓟州一带的守将是一个叫作马宣的将领,他在听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