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平台的背后内幕:康熙为此准备了20年
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终于,一个 *** 问题的时机到了。
善抓时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郑经在台湾病故。延平郡王的王位,传给长子郑克。两天后,郑克竟然被受郑经宠信的冯锡范所杀。冯锡范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郑克塽只有12岁,袭为延平郡王。因郑克塽年幼,大权旁落,内政落在冯锡范、外事落在刘国轩等手中。
郑经的死,对于延平郡王的命运,可能是悲剧;而对康熙帝来说,必定是喜剧!因为历史给康熙帝提供了 *** 的良机。
这是为什么呢?内外原因有五:
其一,三藩战争结束,中原大地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处理 *** ;
其二,台湾政局变动,郑经死后,诸子相争,官员内讧,文武解体;
其三,台湾内部,官兵离心——康熙初,投诚官员3985员、兵40962名、归农官弁兵民64230名口(《清圣祖实录》卷一二);
其四,台湾水旱灾害严重,“人民饥死甚多”(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二),民众对台湾郑氏政权不满;
其五,荷兰等殖民者势力衰弱,无力干预,国际环境有利。
康熙帝抓住这个等待了20年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决定兴师, *** 。有廷臣谏言:“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致胜,计难万全。”这表明朝臣中有人对武力 *** 持反对意见。康熙帝不为所动,做出收服台湾的决策。
*** 问题,关键在于选帅。康熙帝善于用人,但选谁任主帅呢?
慎重选帅康熙帝决定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但是对于这一任命,朝廷有争议,主要是对施琅政治上不信任,军事上不放心。如果说康熙帝用了20年等待进兵台湾的时机,那么,他为了选用施琅这员主帅也是准备了20年。施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施琅长期转战于东南沿海,熟悉海上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他喜读经书,熟悉兵法,精晓阵法,尤善水师,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帅才。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海上抗清,招徕施琅,施琅便跟随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施失和,郑成功抓捕施琅及其眷属。施琅用计逃脱,但其父、弟及子侄等都被郑成功杀害。施琅于顺治八年(1651年)背郑降清。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帝启用已经“赋闲”十年的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征讨台湾的水师军务。他受命先后两次出海,因遭飓风,无功而返。因此,朝廷上一些大臣说他与郑氏旧恩未断,疑其“贰心”。再加上总兵孔元章赴台谈判传回台方离间施琅的话,于是施琅被解除兵权,调回京师,任内大臣。
因为有前面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康熙帝此次选任攻台主帅,非常慎重:
其一,广听众议,找人推荐。他问李光地,谁能担此任?李光地经过考察后,推荐施琅。
其二,亲自找施琅谈话,征询进取台湾的方略。
其三,力排众议,启用施琅。
其四,风信之争——是南风进兵还是北风进兵,相信施琅。
其五,事权专一——为避免“一山二虎”,从施琅奏请,调总督姚启圣管后勤,避免总督与总兵责任不清,互相掣肘。
其六,“断自朕衷,特加擢用”,就是施琅任内大臣十二年,康熙帝信任他,决定任用他为福建水师提督。
福建东山县九仙山下的施琅水师指挥台
康熙帝经过慎重的调查研究,启用原郑成功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造舰练兵,做实战准备。刚要进兵,有人疏言:彗星见,缓进剿。康熙帝破除迷信,决心进兵——从施琅议,遇信风,即进取。
台湾方面,也在准备:其一,刘国轩负责战事;其二,在台湾门户——澎湖进行防守;其三,水军主力集中到澎湖海域。
巧用兵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清朝水师,向澎湖进发。澎湖海战,一触即发。
之一回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水师2万人,战船230余艘,出其不意,向澎湖进发;此举出乎刘国轩之所料,他没有想到懂得海上风候的施琅,会选择大风大浪的季节进攻澎湖,因事发突然而措手不及。
十六日,两军对峙于海面,发生激烈海战。在这里我讲一个蓝理的故事:施琅发起进攻前,问诸将:谁敢为先锋?诸将互视,无人回答。蓝理挺身响应。施琅命蓝理为先锋,并命在其战船帆篷上,书写两丈长的两个大字——蓝理。战起,蓝理率7艘战船冲入敌阵。双方展开激战。郑军刘国轩初战失利。但风向突转,对清军不利。郑军乘机进攻,包围清军指挥战船,施放火器,施琅右脸被烧伤,众官兵惊慌。这时,蓝理督率战船冲向郑船,负伤10余处;又被敌炮轰倒,肚破肠流,非常严重。有人喊:“蓝理死矣!”蓝理忍痛跳起来喊道:“蓝理在!”他的部下把蓝理破肚流出的肠子装到腹中,四弟给他穿上衣服,五弟用布把他的腹部包裹起来。蓝理重整衣甲,继续指挥战斗。官兵深受感动,更加奋勇作战。郑军败退。后康熙帝誉称他为“破肚将军”(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四)。
第二回合。二十二日,清军与郑军在澎湖海域进行决战。清军船舰分作三队:左翼以50艘进攻鸡笼屿,右翼以50艘进攻牛心湾;主力由施琅率领,分作前后两队——前队56艘居中,后队80艘分作两股,既左右策应,又前后援应。郑军将领刘国轩率军全力以赴。从早上七时到下午四时,双方海战,异常激烈。施琅指挥清军,靠近敌船,用火罐、火筒、火炮、火铳等,射向、抛向郑船。霎时间,郑船焚烧,一片火海。郑船20余艘,沉入海中。刘国轩见势不妙,乘小船逃往台湾。郑军见主帅逃走,大势已去,5000余名官兵向清军投降。此战,郑军死伤1万多人,清军总兵朱天贵等300余人战死,清军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清军取得澎湖海战大捷,打开了通向台湾的海上门户。郑氏失去屏障,官兵解体,风声鹤唳,无力再战。这时,台湾流传施琅会乘胜进入台湾,烧杀抢掠,为父报仇。施琅郑重宣布:仇人只郑成功一人,郑成功已死,决不报复其他任何人。
郑克塽召集官员议商对策,有人主张逃往吕宋(今菲律宾),有人主张投降。郑克塽同意投降,并派人到施琅军前。施琅表示:“夙昔结怨,尽与捐除!”过去恩怨,一笔勾销。但是兵部不允。康熙帝高瞻远瞩,特旨允降。康熙帝已经事先作了部署,对郑氏及其官员进行妥善安排。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1683年10月1日),施琅率领清军前往台湾受降。
郑克塽率领官员列队恭迎。双方在天妃宫会见,施琅“握手开诚,矢不宿怨”。事后,施琅亲自前往郑成功庙进行祭奠,表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是年施琅63岁。康熙帝重用施琅,台湾一统。这正好应了郑成功的一句话,当年他得知施琅逃走时后悔地说:“吾不幸结此祸胎,贻将来一大患!”
施琅的捷报传到康熙帝御前,正好是八月仲秋之夜。康熙帝高兴地作《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七律一首: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康熙诗词集注》)
他还挥笔写下五言绝句:
明月中秋节,驰书海外来。
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康熙诗词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