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只写过一首半诗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父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赵匡胤年少时就器宇轩昂,仪表非凡,《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赵匡胤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威震四海达数百年之久的大唐帝国已经消失整整20年了,其时中华大地山河破碎,争战长久不息。军阀割据的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的大动乱期,人们不堪战乱之苦。赵匡胤早年从军,历经沙场,由于功勋卓著,一路加官进爵,后官至后周归德(今商丘)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经过精心策划的“陈桥兵变”,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成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少怀大志,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练就了—身的绝好的武艺。赵匡胤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可谓古代武功之一的皇帝。他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独特兵器“大小盘龙棍”,两相配合使用威力无比,大盘龙棍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后来,习武之人根据赵匡胤大小盘龙棍的运用原理,又发展改造出了适于巷战近身短打的“三节棍”与“双节棍”。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虽然读书不多,但也粗通文墨。我们都知道,古人做诗很时髦,赵匡胤亦未能免俗,他也曾写过诗,只不过产量少得可怜,平生只写诗一首半而已,这一点,有关古籍有记载。
据宋人陈肖岩所著《庚溪诗话》记载,赵匡胤在登上龙椅之前,有一次晚上同几个朋友相聚喝酒闲聊,大家谈兴甚浓,全无睡意,以至通宵达旦,东方既白。清晨,当初升的太阳冉冉而升,在座的一位朋友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咏日诗》。赵匡胤听了很不以为然,认为诗句虽然工整,却没有什么气势,当即脱口而出,吟了下面这首《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水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逐退月。”这首诗尽管押韵不是太好,但诗意不凡,颇具气吞山河、吐纳烟云之大气势。众皆叫好,赵匡胤自己也颇为得意。当了皇帝之后,赵匡胤尽管日理万机,但每每想起此诗,心中便为自己当年出口成章妙得佳句得意,于是乎很想再露一手,超过自己的旧日之作。但做诗须有机缘,有感而发才行,苦于没有能激发灵感的题材,赵匡胤一直未能如愿。有一年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分外晴朗,那情景使他心旷神怡。诗兴也随之而来。赵匡胤暗想,既然以前曾写了一首《咏初日》,今日何不再来一首咏月诗呢?想到这儿,他稍作思索,立马脱口而出前两句: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结果呢,后两句却卡了壳,赵匡胤苦思冥想,却无论如何也续不上来了。就这样,他的这个《咏月诗》便只写了半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此后,赵匡胤再无写诗的想法冲动了,专心于治理社稷江山,也就再无诗作问世了。尽管一生写诗甚少,可赵匡胤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如他有名的“勒石三戒”(即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他从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兵不血刃夺来江山,让赵家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子孙们都保全柴氏子孙,不可谓不仁厚。不杀知识分子干部,不加农田之赋,都是很难能可贵的,显示了一个好皇帝的品质。
赵匡胤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器量宽宏,非他人所能及,有史载的三个小故事可说明之:一天,赵匡胤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名叫王著的翰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如此胸怀,有几个帝王能有?又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赵匡胤不仅面不改色,而且淡淡地说:“谢谢他教我箭法。”并且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就当此事没发生过一样。还有一次更可爱,宋太祖半夜起来,突然感到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结果他硬是忍住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