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历史文化8年前 (2017-05-21)140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

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张昭因老气横秋遭弃

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图片来源于 ***

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手说恭喜恭喜,预祝将登丞相大位,张昭也自信满满。不久任职通知公布,大家都傻眼了,丞相叫孙邵。这可是孙权称帝后之一任大管家,但好多人还搞不清楚,这是谁啊?

他确实没有什么名气,在北方时曾担任过大名人孔融的秘书,孔融称赞过他有“廊庙才”,也就是国家的栋梁。后来跟着刘繇到了江东,追随孙权后担任过庐江太守。这样的人在孙权阵营一抓一大把。他任丞相三年,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无声无息地去世了。

那为什么不选张昭呢?孙权刚继位的时候,危机四伏,人心惶惶,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挽狂澜于既倒,对稳定江东居功至伟,说是擎天柱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孙权登基后一次宴会上,口口声声只提周瑜,让张昭的老脸往哪里摆。他几次想站起来为自己辩驳,孙权都没有理他,张昭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站了出来。孙权没有等他出口,冷冷地说:如果听张公的话,我们就要到别人那里要饭了。

这句话戳到了张昭的痛处,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昭知道大势已去,“大惭,伏地流汗”。

孙权难道真不知道他立下的汗马功劳吗?完全不是,冷落是与张昭的性格有关。现在很多人都会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其实从另一角度理解,就是他这个人缺少修养。

张昭说话就直,常常摆老资格,把自己当成是孙权的老师。看到孙权打猎,就说不要逞匹夫之勇;看到孙权喝酒,就说你难道想做商纣吗。要么是让孙权羞愧难堪,要么是逼着孙权当众检讨。孙权年轻时勉强能接受,随着年龄增长,对他的讨厌与日俱增。

这次谈话后,张昭很知趣,先是担任了一些虚职,后来以老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回家养老,孙权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昭大多数时间就在家写书了。

顾雍做了19年丞相

孙权任孙邵为丞相是想告诉大臣:这个位置是个摆设,不要来跟我争权。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图片来源于 ***

孙邵去世以后,孙权的第二任丞相叫顾雍。

顾雍小时拜蔡邕为老师,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学习弹琴和书法。他这个人更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寡言。他被孙权提拔为尚书令的时候,他回家也不说,正常上下班。家人毫不知情,直到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

他越是低调,孙权对他越是尊敬,越是信任。他平时不怎么讲话,但开口必说到要害处。孙权感叹:顾君不说话,只要说了言必有中。

孙权遇到棘手问题,就会派中书郎到他家里去请教。顾雍如果是赞成孙权的意见,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反反复复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客客气气地送他离开;如果不赞成孙权意见,就不请中书郎吃饭,也闭口不言。所以每次中书郎回来后,孙权就问:顾雍请你吃饭了吗?

陆逊因说话直被扣罪名

第三任丞相是名将陆逊。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图片来源于 ***

陆逊是浴血疆场的人,自然不会像顾雍唯唯诺诺,而且他战功赫赫,名望又高,信念就是“武死战,文死谏”。习惯了讲话很冲,直来直去,不会顾及到孙权面子。他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一个从来不犯错误、又没有缺点的人,怎么可能在领导头脑中留下好印象呢?

孙权对他这种“一根筋”虽然明里不说,但可以耍阴招。他任命陆逊做丞相,但一直没让他回建业,始终驻守在武昌。名义是上游的位置太重要了,离开了陆逊不行。实际上是要他远离朝廷,眼不见为净。

不久,陆逊又卷入两宫之争(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斗争,后面还会提到),孙权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也是担心他威望太高,子孙们控制不住他,给他扣上大量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陆逊无以辩白,忧愤而死。陆逊死后,家无余财。

步骘性格宽厚爱读书

第四任丞相是步骘。步骘是淮阴士族步氏的后人,和孙权的步夫人是同族。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图片来源于 ***

他更大的特点也是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地方有个豪强叫焦矫,步骘为了和他处好关系,和一个朋友卫旌带了礼物去拜访他。到了他家焦矫正在室内睡觉,两人就在外面等待。

等了很久,卫旌受不了了,想要回去,步骘却很淡定,劝他要忍。焦矫醒来后看见了他们,也不请他们进来,让人在外面铺上席子,叫他们坐在室外。吃饭的时候,自己桌前堆满了佳肴美味,步骘、卫旌盘里只有很少的蔬菜。卫旌愤闷得吃不下去,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能忍辱者必能成大事,步骘担任过交州(今两广及越南部分地区)刺史,交州比较乱,步骘去后逐一消灭了地方势力。步骘后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有20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

他性格特点是比较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不论是对谁都特别恭敬,衣饰、居处简单朴素,平时手不释卷。属于孙权欣赏的人。但是他担任丞相时间也很短, 8个月后就死了。

第五任丞相是朱据。朱据长得帅,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孙权把他当作吕蒙的继承人,还把女儿孙鲁育嫁给了他。朱据的特点也是为人谦虚,朋友很多,不看重钱财,俸禄赏赐很多但经常不够用。但他也只担任丞相一年,就卷入了两宫之争被陷害至死。

正因为他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孙权,太太平平做了19年的丞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5/127052.html

“三国历史盘点:孙权时期的五任丞相的最终结局” 的相关文章

在古代,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是如何睡觉的?

在古代,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是如何睡觉的?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战争,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军队行军打仗的场景,将军一声令下,士兵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画面十分的壮观。古代打仗不像现代这么高科技,拼的就是数量。因此在电视中,每次出征时,我们都能看到将军的身后有大批的士兵跟随。小编小时候十分...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还不知道:同治皇帝死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皇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关于同治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几种说法,但没有一种说法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就连可信度最高的死于天花说,即便有清廷档...

古代太上皇作为前任皇帝 太上皇都有什么权利

古代太上皇作为前任皇帝 太上皇都有什么权利

还不知道:身为前任皇帝,古代的太上皇都有哪些权利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皇帝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大部分的皇帝都是自己死后才轮到自己的皇子继位,但是仍然有不少皇帝在晚年的时候就选择退位,让皇子登基称帝,而自己去当太上皇。那么太上皇身为前任皇帝,...

古代七品知县的地位真的很低吗?

古代七品知县的地位真的很低吗?

古代七品知县的地位真的很低吗?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官员们都是分品级的。例如阁老、尚书、总督这都是高级官员,中国古代的官职从一品到九品一共18个等级。一般来说,知县是七品官,那种特别小的县,知县为八品。知县是一个县里级别最高的官员,掌握很多权利。但是除了知县,...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狠辣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狠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唐朝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女政治家。一生经历了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每一场政变都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然而在权力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太平公主最终遇上了...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邦起义之前,樊哙只是个狗肉摊的老板。靠着家传的手艺,樊哙的进项倒也不少。刘邦这小子隔三差五便会召集三五好友在樊哙摊子上白吃白喝,而樊哙生性豪爽且喜好结交江湖人物,从不与其计较。吕氏姐妹招亲时,刘邦迎娶了吕雉,随后,又顺便...

历史上真实的陈思王曹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陈思王曹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植才华横溢,曾以《七步诗》闻名天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晋末季,南北朝刘宋初年的大诗人谢灵运,曾不可一世地说过:“天下文才共有一石(旦)之多,陈思王曹植独占八斗,而我只得一成,古往今来其余之人都不足为谈了!”这位谢灵运也确实才华横溢,技压群雄,震古烁今,后世的诗仙李白、诗圣...

盘点唐朝四位获得帝谥的皇帝,他们为何能得到追封呢?

盘点唐朝四位获得帝谥的皇帝,他们为何能得到追封呢?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字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立国共289年,历二十一帝。除了正统皇帝外,还有4位获得“帝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谁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李弘(孝敬皇帝)李弘(653年—675年),高宗(李治)嫡长子,母亲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显庆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