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被谁焚死的?康熙帝
康熙帝发火焚死建文帝,不是张飞杀岳飞的野史演绎,也不是朱元璋撂出要杀孟子的狠话。时间隧道开不通,并不等于政治隧道开不通。康熙帝一把心火,焚死建文帝,这典出自何处?此前无此典,典故是康熙帝大胆创新而创造的,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 配图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建文帝从此再也没坐金銮殿,这是铁打的事实,然则,建文帝是怎么死的?是烧死的,还是后来饿死的?是当即吓死的,还是活到自然死的?这在明朝是一桩悬案,连杀手朱棣都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朱棣从金銮殿里找出了几具尸体,这是真的,这尸体是谁的?当时验尸没有DNA鉴定,朱棣一直疑心这尸体是建文帝使的金蝉脱壳计,目的在于让朱棣不再来追杀建文帝。朱棣对建文帝之死,也是从没相信过,他在验证建文帝死与没死这事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内遍四海外五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都是举全国之力的。若是建文帝早已烧成了黑木炭,他费那老大的劲干嘛?众多史家,特别是当事人时代的史家,都是认定建文帝没死的,台湾文史作家高阳先生在其所著的《明朝的皇帝》中说,“终明之世,对于建文帝未死而出亡,殆成定论。”
然则,建文帝没被明朝的那把火烧死,却在史书上白纸黑字登的是“被焚死”了,那么,这把火是谁放的?
是康熙帝。
都说盛世修史,那么推证开来,修史即盛世,故而康熙帝起意修明史矣。明朝那些脚穿草鞋头顶斗笠立誓与大清不共戴天的士子们,听说要给“吾朝修史”,一个个脱了草鞋扔了斗笠,来与大清共戴天了,修史修到建文帝这一节,修不下去了:建文帝在靖难之变中,是死还是活?是火葬于火中还是逃亡于佛寺?“谁知这已有定论的一重公案,到清修《明史》时忽起争论。”(高阳《明朝的皇帝》),大部分学者是主张建文帝没焚说,总编辑王鸿绪先生却坚决主张已焚死,争论得十分激烈。
*** 配图
在学术与政治胶着之际,康熙帝来到编委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编委会人员十分不满,发了一顿脾气,力排众议,一巴掌拍了板,这个问题不用争论,建文帝是焚死的。
康熙帝讲话之后,大多数人转过弯来了,不再主张“出亡”一说,但也不主张“焚死”之论,折了一衷:存疑。自然,人多力量不大,权多才是力量真正大,最后,康熙帝版《明史》在建文帝之死上,建文帝被“焚死”了。
建文帝死与没死,是火烧而死,还是活到自然死,干康熙帝何事?
干康熙帝大事。
原来,康熙帝祖上推倒了明朝,把朱家龙椅弄到满清 *** 下面,龙椅坐是坐上了,只是还没坐稳,在康熙帝那会,出了一些真真假假的朱三太子案,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今天是张三自称朱三太子,明天是李四他举为朱三太子,大家听说“故主”还在,心思活跃起来了,有人就扯起大旗举兵抗清了。这一系列谋反案,史称朱三太子案。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建文帝还能活着吗?不把建文帝烧死,那么,大家都会以为朱三太子也没死,明朝之遗老遗少与遗民遗士,心里哪得安定?得一把火将建文帝烧死才是,烧死了建文帝,也就烧死了明朝遗民复明的一个念想。
*** 配图
康熙帝是搞政治的,他对知识分子毫无政治敏感性,将历史真实性凌驾于政治敏感性之上,哪能不冒火?于是他“集部议”, *** 皇史工作人员,做了一通重要讲话,对重要史实定了调子,他为专家提供观点,专家为他提供证据,把史实给拍板确定了。康熙帝就这样开创了历史为当局服务的入关新局面,把一切历史做成了当代史。
时光从康熙流到了乾隆,满清江山已是坐稳了,各地的“朱三太子”,要么被斩尽杀绝了,要么做定清民了,建文帝焚死没焚死,不是敏感词了,乾隆四十二年,乾隆下诏修改《明史》,关于建文帝结局,修改为:“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原来那把火是朱棣放的,朱棣放火之时,建文帝早没了踪影,朱棣导演了一个“死亡现场”。可怜的建文帝,在朱棣那里被死亡了一回,到了康熙帝那里还得继续被死亡。
历史复归真相,让大家开始满怀信心:历史终究是历史,真相毕竟是真相,政治把历史真相埋了,时间将把其刨出。有这种信心毕竟是好的,只是谁知道要等待多久?而时间并不是真相的保持者,老实说,时间更是历史破坏者,历史真相的物证人证都是时间给最终破坏的,何况,若历史既已搞混,那就假作真来真亦假矣。建文帝被焚死一说,到今也是主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