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8-14)220

我这里想还原一个被儒家出于自己的目的,而篡改了的一个真相,当仔细对比后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仁义之君”,会惊奇的发现,这传说中的“之一暴君”,尽然做出的事情比他们更仁慈,更英明!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图片来源于 ***

一、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秦始皇是历史上最敬业的一位皇帝,他年轻时,几乎只睡3、4个小时,天天忙于政事,即使是史记也从未提过秦始皇贪图于享乐淫欲。每天的工作就是批示公文,与构思如何统一,统一之后,如何建设国家。这也是秦始皇50岁还不到就死去的原因,一生都忙于公务,精力透支过度。 秦始皇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长辈有序,有能力者才有资格当皇帝,所有皇子,无论自己母亲的地位都有资格竞争下一任皇帝,这就是在秦国。而不是儒家的尊卑有序,嫡长有别,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

二、秦始皇是暴君?:

1、 秦始皇一统六国,善待功臣,善始善终! 秦始皇没有杀过任何一个自己的功臣。

王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才退位,担任丞相20年。“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儒家学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不要郡县制。而这个观点尽然被当朝丞相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领头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灭就是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战乱连绵。汉代刘邦无奈封王的后果是“七王之乱”。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绝分封带来的弊病。而作为一国丞相,尽然带头支持分封,实在是对秦始皇的一大打击。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于直言吗?做了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了解秦始皇性格的,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很容得下多方建议的人。事实也证明了,当有人提出分封制后,秦始皇不是立即否决,而是全体商议,共同讨论,先让所有人发表意见,最后再做决策。这是一个暴君所为吗?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图片来源于 ***

再来对比汉武帝时期,丞相窦婴因一言不合,就被满门操斩;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汉武帝基于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灭族。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曹 *** 死。如此一对比,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伟大胸襟,敢于接受反对意见,和宽容的去理解对方。

王翦,秦始皇最依赖的大将之一,灭国大战几乎由王翦父子包办,而在灭楚大战前,秦始皇因不听王翦意见而大败,于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却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讥讽,悔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败的意思。王翦索要全国兵力,这对于君王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王翦要是领兵夺位怎么办?王翦打楚国,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那里叫士兵养精蓄锐,该怎么玩这么玩,这样过去几个月都没有一点动静,秦始皇尽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没有干涉过王翦。这是脾气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王翦大胜而归,秦国一统,秦始皇大加重赏,仍然重用王翦父子。

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一得江山,立马翻旧账,嫉恨韩信当初要挟他封王,逼死韩信。其他功臣也多有以前得罪过刘邦之处,纷纷被刘邦翻旧账。春秋的越王勾践,一旦得势,立马杀掉自己的患难重臣文种,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就出于此。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都是如此在做,其原因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对比秦始皇的作为,秦始皇是暴君吗?这比那些“有为”“仁义”君主好千百倍。

李信,秦始皇极其看好的一位将军,李信扬言攻楚一战20万秦军足可拿下,王翦说要60万,秦始皇还笑说王翦老矣,结果被项燕打得大败,使秦始皇脸面扫地,还得卑躬屈膝去给王翦道歉。按常理说,任何君王都要把怒气宣泄在李信头上,李信必然是替死鬼。但难以想象的是,秦始皇承担所有责任,第二次攻楚,仍然用李信为副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暴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吗?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图片来源于 ***

郑国,韩国用疲秦计的人选,派郑国去秦国大搞水利工程,耗费秦国巨资,使秦国无力攻伐韩国。这件事被秦始皇知道后,他并没有惩罚郑国,而是无条件的支持郑国去完成这些工程,因为这郑国渠虽然工程浩大,耗费巨资,但其用途更是无可 *** 的。

秦始皇力排众议,力挺郑国。想想,一个暴君是如此作为吗?早就急不可耐的,斩首示众天下了。而秦始皇还要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去冒着间谍在身边的这个风险,去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心胸是多么宽广。

郑国本人作为间谍也被秦始皇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而忠心事秦。郑国渠建好以后,秦始皇仍然对郑国敬爱有加,委以国家建设的重任。 试想想,乱世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每当军阀混战之时,各方都在积极争夺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人才更是“高傲无比”。比如顿弱就提出条件,我不跪拜你嬴政。

可想而知,如果秦始皇是一位残暴无比的人,这些人才愿意甘心效力吗?

这些人才如此聪明会看不明白自己的前途在何方?

2、 秦始皇一统六国,从来没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图片来源于 ***

秦始皇的灭国大战,死伤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小的了。因为他不是个屠夫,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大地,而不是屠丨杀与掠夺。所以秦国的灭国大战,不仅是尽量不波及平民,连士兵的伤害也尽量控制在更低。

荆轲刺秦,秦始皇打下燕国,没有拿燕国人民开罪。想想啊,在当时的年代,在秦始皇的地位,如果他是暴君,受这等奇耻大辱,早就下令屠城了。而秦始皇只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惩罚了要杀他的人,没有迁怒于燕国百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8/141615.html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司马迁骗人” 的相关文章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的确败走华容道,但此时追击他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这里单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今掌起镇黄家村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还不知道:为什么统治基础最稳固的孙权,偏偏是三国中称帝最晚的那个?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已经初见雏形,从父兄手中继承家业孙权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可谓是志得意满,坐断东南。江东世族们也从抵抗、反对孙权的统治,变成了合作、支持,在淮泗将领与江东...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猝死之谜被揭开,死因确实有些尴尬,难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封建帝制时期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是是非非历来让人五味杂陈。虽然清朝末期,我们忍受了被列强欺凌的屈辱,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大清王朝,毕竟作为一个正统的王朝,它能坐稳...

三国时期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三国时期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吴大帝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在晚年时,跟麾下大臣、丞相陆逊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从《三国志·陆逊传》中的记载来看,陆逊后来是被孙权逼死或气死的:“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陆逊从大都督到上大将军,再...

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是什么意思?徐晃为何要对关羽说这些话?

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是什么意思?徐晃为何要对关羽说这些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关羽和徐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打的樊城守将曹仁不敢出战,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先派于禁督七军救援,结果,因为秋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全军覆没,曹操又派徐晃救援樊城,与关羽交战。在战场上,徐晃对关羽说,壮年相从,多蒙教诲,关羽教了...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还不知道:楚汉相争,韩信真的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的钟室内,被后人誉为无双国士,一代兵仙的韩信,刚刚被丞相萧何骗进宫,就被一群妇女拿下,即将被处死。这个时候的韩信后悔极了:我当初要是听蒯通的话,今天又怎么会被女人小儿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