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他意在何处?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8-16)180

曹操乃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曾高调放话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表现出了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生态度。但纵观曹操的一生,不管是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活中,曹操大多数时间还是表现得极为豁达大度的,好像正应了那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古语。当然,最能表现曹操襟怀大度的事情,是他把自己三个女儿都送给了汉献帝刘协做嫔妃。

古往今来,能将自己的三个女儿一起打包嫁给一个男人的事情似乎并不多见,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为什么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他的胸襟果真如此得豁达大度吗?这桩三女嫁一男的婚事究竟暗藏了什么玄机呢?据对《三国志》、《后汉书》等有关史料的考证,可以得知曹操有六个女儿,大女儿曹宪,人美气高,公元213年与二妹曹节、六妹曹华一起入宫服侍汉献帝刘协,次年封贵人,一生无子。

二女儿曹节,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与姐姐曹宪、妹妹曹华一起嫁给汉献帝,翌年被封为贵人,不久被立为皇后。后来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节被封为山阳公夫人。景元元年,即公元260年,曹节病逝,仍以汉朝的礼仪合葬于献帝的禅陵,谥号献穆皇后。

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他意在何处?

*** 配图

三女儿清河公主,为刘氏所生,同母兄长曹昂,长大成人后嫁给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夏侯楙好色花心,多蓄伎妾,清河公主因此与之长期不和。

四女儿安阳公主,嫁荀彧之子荀恽为妻。

五女儿金乡公主,尹氏所生,嫁给何晏为妻。何晏,乃何进之孙。其母尹氏,后改嫁成为曹操夫人。因此,何晏与金乡公主是同母兄妹。

六女儿曹华。建安十八年,和大姐曹宪、二姐曹节一起嫁给了汉献帝,第二年,被封为贵人。

曹操六个女儿就有三个被打包一起送给了汉献帝为妻妾,而且六女儿曹华还是一名情窦未开的 *** ?曹操这事做得不免令后人摇头:堂堂魏王府难道真的招不到女婿了吗?

其实,曹操嫁女之时,汉献帝身边还有一位伏皇后。这位伏皇后是汉献帝的之一位皇后,进宫已经二十四年了,那时的汉献帝年仅十岁,好不容易熬到皇帝成人了,自己也人老珠黄了,这时偏又被曹操“一个大礼包”送到皇帝身边三名“花季少女”,这让伏皇后心绪不宁,耿耿于怀。她知道祸根源于曹操,便决定尽快除掉这直接威胁自己皇后地位的曹操,于是秘密修书给自己的父亲故屯骑校尉伏完,信中假传皇帝“圣意”,说皇帝怨恨曹操枉杀董贵人及国丈董承,委托伏完找机会除掉国贼曹操。

在曹操的众多眼线的监视下,伏皇后的密信走了光,欲除“二奶们”的举动连累父亲掉了头,全家兄弟、族人百余口一起送了命。伏皇后没想到自己操之过急的莽撞举动让曹操轻易获得消灭政敌的把柄,当然,她自己也预料到等着自己的是什么了。曹操既然送女儿们入宫,又哪会容忍中宫之位旁落她人?本来早就想找茬替自己女儿们扫清“进步”障碍了,现在的皇后其实是自己撞进网来。

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他意在何处?

*** 配图

此时的曹操并无废帝自立之心,想干掉皇帝自己做,看来他非要赔上自己三个女儿的目的,大概自己为了就是能做“太上皇”。他早已把做皇帝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自己能做周文王即心满意足。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曹操现在将三个女婿集汉献帝于一身,那汉献帝还不就等于曹操的一个半儿子了吗?这样看来,曹操已经成了一个半太上皇了,那还用得着篡位当皇帝?

事实上,曹操远比太上皇威风厉害,太上皇也不见得随便诛杀自己的皇后儿媳妇,曹操杀起这位皇后儿媳妇来连出面都懒得出,现在不是当初亲自入宫杀董贵妃的时候了,现在的魏王曹操只需要动一动嘴皮,或眨一眨眼睛就自有人一切搞定!当时,曹操派华歆带兵入宫搜捕伏皇后,伏皇后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清楚,惊恐之下便藏进了夹壁墙中,被华歆提着头发揪出,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拉皇帝的手,哭求汉献帝相救,然而此时的汉献帝却无可奈何。

也许,此时的汉献帝心里正算着一本账:曹操杀了我两个老婆,却给我送来三个媳妇,现在还净赚一个媳妇,何况还是三个年轻貌美的换两个人老珠黄的!当然,这也许是曹操心中的一本账:我杀了你两个老婆,送给你三个媳妇,这也算仁义之尽了吧!

伏皇后被幽闭丧命,就连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砍了头,现在内忧扫除,中宫已虚,皇后的座位给曹操的女儿腾出来了。建安二十年正月,曹操把自己三个女儿中的二女曹节扶为皇后。现在曹操不仅是天下九州的实际上的龙头老大,连六宫之主也姓了曹,曹操当上了皇帝的岳父、岳父、岳父!太上皇的位置从此更加稳固,不可动摇!

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他意在何处?

*** 配图

其实,此时的汉献帝不但救不了伏皇后,甚至有可能自己的性命难保,他不得不乖乖地听任曹操的随意摆布,去做曹操的“女婿”,曹操成为了汉献帝的岳父后,自然就可以更加顺意地操掌朝政,此时刘氏的江山实质上变成是曹家的江山了。

由于曹操嫁女不是为女儿日后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着想,而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考虑,所以他的女儿们虽然表面上是嫁给了九五之尊的皇帝,而实质上皇帝也并不是她们的如意郎君,她们婚后的生活怎么可能是感情融洽,甜蜜温馨的呢?

不说姐姐曹宪,也不说妹妹曹华,就说贵为皇后的曹节,她进宫嫁给汉献帝乃是曹操用压力“逼进”的,而汉献帝又是亲眼看着伏皇后是怎样被曹操害死的,他能不恨曹操吗?

那么,曹操的女儿曹节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会如何呢?而她们夫妻俩的感情又会怎么样呢?可以断定,她们俩人之间肯定不会有真诚的感情和纯正的爱恋可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8/142079.html

“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他意在何处?” 的相关文章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如果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刘邦能击败项羽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韩信国士无双,是实至名归的战争奇才。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才能够战胜项羽,赢得天下。假如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没有去往汉军,那么,刘邦还能够击败项羽吗?其实最后刘邦赢得胜利,更多...

明宣宗朱瞻基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爱好?

明宣宗朱瞻基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爱好?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聊斋志异》中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显然,朱瞻基爱促织是出了名的。除了这个爱好,朱瞻基还有鲜为人知的、更高雅的兴趣—文艺。朱瞻基出生后,明成祖朱棣觉得这个孙子长得非常像自己...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孙坚都是剿灭黄巾有功,孙坚被连连晋封,刘备为何原地踏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84年,刘备、孙坚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都立了功,可不久孙坚就被晋封为别郡司马,而刘备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两人的军功大小差不多,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东汉末...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还不知道:清朝遭人诟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雍正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雍正呢,历史上文治武功强于雍正的皇帝是不在少数,可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敢于和士绅集团拼个你死我活的,开罪天下读书人,最后还能干成的,千古唯雍正一人而已,就这份勇气...

扶苏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为什么还要帮助胡亥登基

扶苏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为什么还要帮助胡亥登基

李斯是扶苏的岳父,为何他反而拥立胡亥登上帝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49岁,驾着銮驾四处游历,秦始皇驾临沙丘,秦始皇突然病倒,秦始皇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命宦官赵高去请他去请大夫,让他去请扶苏,让他继任国君,执掌朝政,可是这...

多尔衮当初为什么要强推剃发令 此举是高明之举吗

多尔衮当初为什么要强推剃发令 此举是高明之举吗

还不知道:为什么说多尔衮强行推行“剃发令”是高明之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改正朔,易服色从来都是一个新王朝代替旧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清朝的“剃发令”却是中国历史上执行最为困难的一项“易服令”。满清入关占领南京、苏杭以后,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是颁布了一系列严...

吕岱:东吴重臣、将领,一生戮力奉公,为东吴开疆拓土

吕岱:东吴重臣、将领,一生戮力奉公,为东吴开疆拓土

吕岱(161年-256年10月21日),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遂仕于孙氏政权。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