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一直强大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看的最为透彻
不论是从三足鼎立的雏形刚刚开始,一直到最后司马氏篡政灭吴,一直想不通为何魏国内部经历了几次政事动荡,却依然以一种巨无霸的形式凌驾于吴蜀两国之上,直到最近重读了诸葛亮传,才发现了其中的根本原因,这首先要从两个人说起。
*** 配图
徐庶自元直,原本名字叫单福,年轻时行侠仗义,习得一手好剑法,为人报仇杀了人结果被官府所抓。后来被朋友们救出来的单福放弃了仗剑走天涯的大侠梦,开始虚心求学,逐渐习得满腹经纶,是最初跟随刘备的智囊之一。
徐庶这个人是个大才,读书时别人看不起他杀人犯的身份,他就对人家愈发尊敬有加,求学的态度十分谦恭。一个人从性格暴躁的游侠到尊师敬道的学者,面对侮辱自己的人还能保持谦和,徐庶这份心境显然就是一个可成大器的人。后来曹操破荆州,抓了徐庶老母,徐庶自觉方寸大乱,已经不能进静下心来谋划出策,便辞别了刘备,北附曹操。
*** 配图
另一个人是颍川石韬,字广元,是诸葛亮,庞统和徐庶的密友,史书上记载不多,但我想就凭前三个人的才华和名声,能和他们成为密友,自然才华应该不差多少,后来也和徐庶一同归附曹操。
这两个人和诸葛亮关系匪浅,诸葛亮也看重他们的才能,直到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专门向俘虏问了下他俩的情况,得知俩人仕官都不高,才怅然感叹道: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意思就是,曹魏的人才为何如此之多,这俩人的才能难道都不值得重用么。
就这一句话,道尽了曹魏一直强势的根本原因,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唯才是举,不论品德,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就重用,只要有能就提拔。这一制度也一直影响着曹魏后世的帝王和官员,曹家和夏侯家本来就是人才济济,曹仁,曹洪到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到夏侯尚,夏侯玄,还有出身平民或俘虏的五子良将到后期背景平凡的邓艾,杜预等等,魏国在人才的选拔这一方面远远超越了吴蜀两国。
蜀国本来就地处偏僻,人心难附,再加上刘备夷陵之战死的死降的降,早已凋零大半,以至于后期执政的蒋琬,费祎,都是刘备留下来的人才,就一个姜维,是刘备死后唯一自己提拔起来的大将。 吴国一直采取门阀制,子承父爵,子带父兵,这些公子哥仗着先辈们出生入死换来的荣耀却难以有大的建树,自从陆逊死后,人才彻底凋零,不论是诸葛恪还是孙峻,都是世家大族留下的纸上谈兵之辈。唯有一个延续国祚的陆抗,也是难以得到信任,自叹力不能及。
*** 配图
三国兴衰,其实国力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因素,历史上以小搏大的例子不在少数,诸葛亮在世时照样把军事奇才司马懿打的坚守不出,畏蜀如畏虎。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匮乏,魏国不论谁当政,从未听过宦官干政的丑闻,就算是位列《佞幸传》的秦朗,都能带兵打败十万鲜卑铁骑,对比刘禅,孙皓,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句话,便是已经看透了三国的成败,当然,人才再多,也得有一个可以用人的君主,能够驭才的领导,要不,司马懿就是例子。